1月7日,2019中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論壇暨“金輿獎”頒獎盛典在京舉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里作大會主旨演講。在李萬里的演講中提到了幾個關于“新能源車未來市場定位和發展方向”的觀點,觀點非常新穎,摘出來給大家看看。小伙伴們看完有啥感想,歡迎在評論區里交流探討。
1、純電動汽車應該回歸到短途車的定位。電動車的補貼完全退出之后,需要加強安全管理運行服務,取消續駛里程電池和能量密度的要求,把選擇權交給企業和市場。
2、目前的技術水平還沒有實際有效的方案解決“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互相制約的”問題,那么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企業從市場考慮一定要降低成本,也就是說一定要減少電池的用量,一定要降低續駛里程的指標,車型會設計得更加小巧。
3、如果以上幾點都能夠實現的話,或者部分得以實現的話,變化之后的純電動汽車的成本很可能是現在的百分之幾十,回歸短途車的定位可能就是一個必然方向。這個時候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可能會有相當的競爭力,甚至和低速汽車更加趨近。
4、專家們判斷,電動汽車首先要代替的不是乘用車,而極有可能是低速電動車。之前尋求以行政手段解決低速電動車準入的方案,也許在補貼退出之后由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力量得以解決,高端產品將會由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增程式汽車會接替電動汽車。
5、混合動力技術的各個指標表現得相當具有生命力,由于節能的顯著特點更加適合在頻繁啟動運行條件下的城市出租、公交和相關車輛使用。
6、燃料電池更加適用于商用車,內燃機車仍然有技術的融合創新的發展空間,傳統的燃油車技術在進步,也具有新的生命力。
7、雙積分以及適時轉化為碳交易機制的路徑是推動傳統汽車退出的有利措施,造車新勢力也是助推的生力軍之一。因此傳統燃油車與各類車的長期并存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現象,只不過表現在各自市場的占比此消彼漲而已。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