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5日,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在北京舉行“加強賬戶管理,推進普惠金融”聯合簽約及新聞發布儀式。五大行聯合表示,將對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辦理的境內人民幣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對客戶5000元以下的境內人民幣網上銀行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以降低客戶的費用支出。
此外,銀行會在4月1日前完成對存量賬戶的Ⅰ、Ⅱ、Ⅲ類賬戶區分標識。盡快完成系統改造,支持客戶通過線上或自助設備開立Ⅱ、Ⅲ類賬戶,滿足客戶存款、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限定金額的消費和繳費支付等服務需求。
五大行還會主動為客戶開立Ⅲ類賬戶,客戶自行激活后可用于對外綁定非銀行支付賬戶進行小額消費和繳費支付,把“金庫”和“錢包”隔離。
過去,銀行不僅僅是跨行轉賬,異地轉賬收費,連銀行卡的跨行提取,查詢也要收費。雖然民眾對銀行的收費意見很大,但是銀行我行我素,被稱為“躺著賺錢”。如今,主動搞起來手機銀行免費有何意圖呢?它們能夠達到目的嗎?
一、免費是大勢所趨
其實,銀行開始轉賬免費并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此前已經有中信銀行、上海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等多家銀行步入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轉賬全免費時代。
招商銀行則早在2015年9月就宣布了從9月21日起,該行網上銀行本行及跨行同城、異地轉賬全部免費。
2015年12月1日,中信銀行即宣布正式取消個人網銀境內轉賬手續費。包括異地和跨行轉賬均可享手續費的優惠。
有的商業銀行采取的是“電子渠道全免費”策略, 2015年12月5日,浙商銀行宣布個人客戶結算電子渠道全免費。浙商銀行內部人士曾指出,電子渠道全免費指的是“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轉賬機、ATM 等所有電子渠道都實行免費政策”。
據中國電子銀行網統計,截至去年12月26日,已經有70家銀行開啟網銀、手機銀行普惠政策。
五大行的里面的中行此前也宣布過,從4月1日起個人網上銀行將開啟境內人民幣轉賬匯款全免費時代。個人客戶通過中國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家居銀行辦理境內人民幣轉賬匯款業務,無論中行內匯款還是跨行匯款,無論金額大小,均可享受零手續費優惠。
這次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協調行動,同一動作不過是大趨勢下的順勢而為罷了。
至于銀行免費的原因,則是馬云在2008年所說的“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二、馬云的沖擊和銀行的意圖
雖然,馬云的豪言壯語是在2008年說的,但是他真正能夠沖擊到銀行業務是在2013年底,也就是余額寶出籠的時候。
馬云做電商淘寶和阿里巴巴,電商發貨與收貨的延時需要一個信用和支付的工具,于是馬云搞出來支付寶解決延時支付的問題,然后因為人們的消費需求,打通了支付寶與網絡銀行的通道,完成了支付工具的第一步。
隨著淘寶每年的業務量翻倍增長,支付寶也越來越普及,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端的支付寶被開發了出來,人們可以越來越方便的在網銀和支付寶之間流通資金。
因為支付寶從收到支之間的視察,支付寶實際上獲得了大量的沉淀資金,這就有了銀行的雛形。
然后到了2013年底,馬云突然把支付寶與貨幣基金聯系了起來,搞出來余額寶,而且按天計息可以隨時提現,等于一個利息高數倍的活期存款。這樣一來,就在短期內引發了銀行的存款搬家。大量的銀行存款被吸收進入了余額寶。
銀行恐怕,發出各種聲音反對,但是最終在上層的博弈中,新生的互聯網資本堅持了下來,余額寶留存至今。
這樣一來,銀行的活期甚至定期存款都變得毫無吸引力,存款繼續大搬家。
而馬云的動作并沒有停止,支付寶的APP不斷改版,開始覆蓋所有消費領域,電商購物,線下支付,O2O消費,充話費,交水電費……,到了2015年,不僅僅肯德基,711可以可以用支付寶,甚至烤地瓜的大叔都會打印一張二維碼讓你支付。
銀行的功能幾乎完全被替代,理論上人們可以只帶手機完成所有收入和消費,而無需和任何銀行打交到。
支付寶只是一個支付工具,類似的還有財付通,有百度錢包,有小米……。
銀行原本轉賬收費,跨行查詢銀行卡余額收費這類做法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銀行轉賬收費,大家就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內轉賬。對銀行來說等于資金在體外流通,銀行除了能看到阿里或者騰訊的一個總存款數外,對轉賬或者交易一無所知,手續費更是一分拿不到。而且各種代收費業務全部丟掉。銀行最重要的存貸款業務也被蠶食。
用戶把錢放到支付寶里面,然后做各種理財,各種投資,發放小額貸款,銀行存款被搬家,貸款業務被爭奪。所以銀行著急了。
在這種情況下,小銀行率先采取免費政策,最后五大行也不得不跟進,試圖用手機銀行轉賬免費把用戶吸引回來,不讓轉賬業務發生在銀行之外,讓銀行無法控制,這不僅有利益的因素,對于監控也有重要意義。
至于賬戶分類綁定,把小額支付賬戶區分出來,除了安全與反詐騙以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銀行存款向第三方支付轉移,遏制一下存款搬家的速度。算是一個亡羊補牢的辦法。
三、處處被動,銀行還需要做的更多
我們要看到,雖然支付寶免費轉賬很有吸引力,但是免費絕不是支付寶的核心競爭力,支付寶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人們要在電商買東西。
而銀行的手機銀行僅僅是手機銀行,用戶用手機銀行查看余額,轉賬是實用頻率很低的應用,大部分用戶甚至不會去安裝手機銀行,而更愿意去ATM或者柜臺。
支付寶支付是一個高頻應用,電商購物,超市購物,O2O消費……,幾乎每天都可以用到。而銀行類似的高頻應用是借記卡或者信用卡的刷卡,而非手機銀行。
用戶根本不會為了轉賬免費這個因素去安裝手機銀行,已經有了支付寶,財付通,百度錢包,用戶還是會繼續用這些支付工具,有轉賬需求還是用這些工具來轉,銀行的手機銀行轉賬免費沒有什么吸引力。高頻打低頻,銀行沒有機會。
所以,雖然五大行宣布手機銀行轉賬免費,看似做了一個防守動作,但是這個動作本身起不到什么效果。
銀行如果想要與互聯網支付工具競爭,就要做更多。
互聯網企業是怎么普及APP的,銀行要學,要把當年發信用卡的勁頭拿來普及APP。
支付寶以電商交易起家,百度錢包準備以O2O交易為基礎,銀行同樣也得有自己交易平臺,類似于工行E購這類東西,利用銀行的信用搞正品銷售。
此外,銀行還得把自己的高頻應用利用起來,讓用戶能夠手機銀行的APP做移動支付,而且不能一個銀行一個APP,用戶是怕麻煩的。
總之,銀行需要用互聯網的思維,才能與來勢洶洶的互聯網支付去競爭,僅僅靠一個轉賬免費就像逆襲,那是不可能的。
銀行還需要學習更多,做更多。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