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闌夕
曾有人說,“BAT”是一個極具隱喻意味的概括,“B”代表過去,“A”則是現在,“T”象征未來。
顯然,除了對此喜笑顏開的“T”,“B”和“A”都無法認同這一說法,尤其是“B”,它對未來所投入的資本和資源,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當前的業績。
昨天,百度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在營收同比增長34%的條件下,凈利潤同比下降3.4%,令人側目。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百度在這一季度的凈利潤仍然超過了華爾街分析師的平均預期,這意味著百度已經事先向市場充分釋放了相關信號。
去年年底,萬科總裁郁亮曾赴北京百度總部與李彥宏展開交流,后者在回答關于“百度如何保證前瞻性的新技術、新業務得到扶植”的提問時,對比過這么一組數字:
“如果比較一下2012年第三季度的財報,當時運營利潤率是53%,今年第三季度的運營利潤率是29%。在2年之間我們的利潤率下降了20%。為什么呢?因為要轉型,要為未來做準備,在戰略上我們認為移動互聯網更重要,我就必須花該花的錢,該犧牲的利潤要犧牲,一定要有這個決心,你在未來的日子才會慢慢好過起來。”
換句話說,利潤緊縮是百度計劃之內的副產品,也是拉高成本的高昂代價。
財報細項顯示,百度主要成本的變動,在于“銷售、總務及行政管理支出”和“研發支出”兩個大頭,前者同比增長47.2%,后者更是同比增長79.1%,僅是增長部分,就已超過凈利潤的總額。
百度的處境及其策略,與Google極為相近。去年第三季度,Google的財報同樣承認了凈利潤遭遇“滑鐵盧”,因為“沖動”的將現金投往無人駕駛汽車和光纖互聯網等項目上,導致凈利潤被多次削薄,讓那些希望短線持有Google股票的投資者不太滿意。
面對科技公司的不同戰略,華爾街的態度顯得曖昧而模糊,比如,盡管蘋果的盈利能力始終強勁,但是頂級基金卻在對它的評級處理上相當謹慎,分析師們普遍認為,蘋果很難證明自己是一家成長性公司。然而,反觀包括Google甚至是亞馬遜在內的公司,即使它們對于現金儲備的消耗非常“感性而不計回報”,卻長期維持著“買入”評級,被視為具有未來的統治權力。
無論是百度亦或Google,都在變得“去搜索化”,或者說,它們意識到了過度依賴單一搜索引擎模式的麻醉劑效應。在百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主要議題是電子商務、O2O、金融服務和移動端的轉化率,關注Google的分析師更是將Google的業務劃為搜索和非搜索兩塊,并試圖摸清后面一塊究竟在什么日期能夠完成理想的貨幣化進程。
眾所周知,搜索引擎是一種足以“躺著掙錢”的商業模式,只要保持市場份額的穩定,整體收入模型就是可預估的。不過,搜索行為本身卻是一種強需求——當然,正是因為強需求,所以才有貫穿各行各業的廣告主為之買單——在萬物互聯的未來,弱需求的規模會百倍于強需求,理解用戶的行為軌跡并在請求發生之前適配最佳的解決方案,也被認為是下一代搜索引擎的職能。
自移動浪潮開啟以來,百度的戰略目光至少在兩點上被證明極具遠見:
其一,是它對流量下游的增值操作。
可以將之理解為百度“中間頁”戰略的延伸,彼時,百度認為將流量簡單販賣出去,過程固然輕松,但其扮演角色仍然廉價而粗放。所以百度開始有意針對一些高附加值的行業做布局,去哪兒(旅游)、愛奇藝(視頻)、安居客(房產)都是其中的受益及成功者,當然,試錯失敗如百伯(招聘)、愛樂活(電商)等項目也并不少見。
以流量輸送和資本捆綁來統一利益,進而快速占據一個行業的垂直消費入口,“中間頁”帶給百度的啟發和好處顯而易見。與騰訊阿里不同,百度十分重視對于并購對象的吸收,91無線、糯米等外部資產的“百度化”,都為百度在進入新行業時提供了更為天然的卡位屏障,同時也幫助百度完成了從流量分發(頁到頁)到用戶分發(端到端)的轉換。
而且,用戶要比流量值錢不少。
其二,是百度對技術公司的身份認同。
傳奇金融投資者喬治·索羅斯曾受其導師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哲學的影響,提出著名的反身性理論(Reflexivity Theory),大意是說,在證券市場,人們基于對未來的預估而反射當下的行為,而當下的行為又決定了未來的表現,于是造成變量與結果如同齒輪一樣相互咬合、使得未來趨于不確定性的情況。
這也意味著,清晰而準確的認識——或者說定位——自己,才是預測未來的唯一手段。百度素來強調它對技術標簽的青睞,并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大數據領域堅壁清野,同樣有助于資本市場的長遠理解。
在中國,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在聲明“連接”,而“連接”方式則各有千秋,而百度用李彥宏的話來講,就是“一直在推行接口化”,以技術形式供給開發者調用,“不僅外界獲得了收益,你自己也獲得收益”。
同時,相比其他,技術是唯一具備不可替代性的競爭力。從百度近年以來的專利申請數量和研發投入相對總體營收占比等數字的增長來看,它試圖為投資者提供相對理性的解釋。本輪財報發布之后,百度股價受到波及盤后下跌,但高盛、摩根大通和派杰等投行仍力挺增持,長期唱好意圖明顯。
最后,百度近期放出“百度Mall”——這應該是百度第四次試圖正式進軍電子商務市場——的風聲,亦表示它開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它在此前圍繞O2O以及支付工具在內的系列布局,都將在這個萬億級市場內得到驗證。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