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尋找中國創客”自媒體平臺,針對市場上的共享單車做了一次市場調查。其通過對北京6個不同的地鐵站體驗發現,號稱在北京市場投放25萬量單車的ofo,在地鐵站附近的街面占有率居然僅為16%。而領域排名第一的品牌,對外宣稱“在北京投放單車20萬量”,卻街面占有率占到了70%。二者在北京的投放總量相當,近期街面的實際數量卻差別較大,究竟是什么原因?

“尋找中國創客”表示,在兩個月以前北京市場上ofo的數量還是處于領先位置的,與其所宣稱的投放數量基本可以成正比。但在短短兩個月過后,街面的小黃車卻”蹤影難覓“,失蹤的小黃車到底哪里去了?業內人士認為有兩種可能:其一,ofo單車奉行”低價路線“,整車配置品質偏低,各種質量問題層出不窮,以至于官方不得不大量回收單車進行維修作業;其二,ofo采用的是機械鎖,這種鎖具極容易被”暴力拆解“,或者通過”記住密碼”的方式據為己有,大量小黃車散落居民區,卻掃碼無法騎行,就是基于這個原因。

知情人士透露,近期北京多處區域出現堆積如山的小黃車,全部都是等待維修的產品。在3月份,ofo方面還曾發布公告,以6000元高薪加聘修車師傅。在北京某胡同當中,一輛輛小黃車層層疊疊堆積,足足占用了路邊300米左右的長度。這意味著,街面上”一車難覓“的現象,很大程度是由于小黃車需要集中回收維修。不過,ofo的修車師傅也曾透露,修車速度很難趕上損壞的速度,每天送回來的單車數量遠高于重新投放的數量。
25萬輛單車的巨大基數,街面占有率居然跌落到16%左右,ofo所謂的”低價策略“看來并不成功。是繼續,還是轉型?繼續則運維成本巨大,轉型卻又須與行業NO.1”硬碰硬“,對于ofo來說確實一次艱難的抉擇。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