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提速降費”實施滿一周年,三大運營商最近相繼公布了新一輪的提速降費方案。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經過去年的資費單價大幅下調后,三大運營商的營收和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在面臨較大的運營壓力下本次運營商的調整方案將以“提速”為主“降費”為輔。
具體而言,中國移動(微博)表示將打造以50M接入能力為主的固定寬帶網,全國平均接入速率提至20M以上,同時至今年底將提速降費八項舉措累計覆蓋客戶從2015年底的1.35億提高到超過3億,同時下調流量標準資費,并繼續實施月套餐剩余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

電信方面,2016年將加快4G和光寬帶發展,大力推進光網建設和4G網絡深度覆蓋,進一步深化提速降費工作,提升客戶感知。預計到2016年底,有線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提升至35Mbps以上,330個城市的4G將提速一倍,并將逐步取消移動長途漫游費。
聯通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正在通過提高網速、加速光纖改造、減低資費努力提高消費者的感知和滿意度,力爭年底與2015年相比,20M及以上用戶占比從年初的19%提升至50%、50M及以上用戶占比將從2%提升至15%,同時固定寬帶單位寬帶資費同比下降不低于15%,移動數據流量綜合單價降低不低于15%。
針對這些方案,電信專家付亮(微博)認為,雖然運營商提出了“下調標準資費”這樣較積極的舉措,但這樣的舉措太少,難以擊中用戶痛點,總體難讓人滿意。其中聯通是唯一一個提出具體目標和詳細做法的公司,但這個目標并未能達到外界預期。
實際上,日前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提及提速降費時曾表示,去年“提速降費”三大運營商均已完成了既定目標,固定寬帶和移動流量平均資費水平降幅分別超過了50%和39%,惠及用戶超過400億元。
然而據一項最新網絡調查顯示,超過70%的用戶認為難以感受提速降費的效果,超過60%的用戶認為運營商“提速降費”力度不足,沒有實質性讓利于消費者。
對于廣大用戶對“提速降費”不明顯的抱怨,聞庫認為主要是因為中國用戶規模龐大,平均每個用戶每個月費用下降幅度為2.6元,因此基本上沒有什么感知。
中國電信(微博)相關負責人則認為,用戶對于提速降費感知有差異首先是因為推進提速降費的初衷與用戶降低消費總支出的期望目標不完全一致;其次受業務調整、協議變更、系統改造、渠道落地、用戶數量龐大等眾多因素影響,推出每項提速降費舉措均需要較長準備時間,惠及用戶規模也是個漸進過程。
付亮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用戶沒感知的原因還是在于沒有解決用戶痛點。
比如,固網寬帶“提速不提價”從2012年開始已實施多年,運營商的原則一直是資費不變帶寬增加;其次在單位流量標準資費方面,部分新套餐降低了,但老套餐還維持原先資費。
不管怎樣,“沒有感知”的惠民工程,難言成功,只有直擊“痛點”,才能真正大幅提升用戶的體驗。
對于各大運營商6月開始實施的新舉措,付亮判斷效果肯定會有,但未必會很明顯,提速降費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