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岳峰
來源:靈獸 ID:lingshouke
與Biccamera一樣,國美的戰略也很清晰:重新定義零售,從過往單一的產品經營思維向產品經營+用戶經營的思維轉變,由“電器零售商”轉變為以“家”為主導的方案服務商和提供商。
商業模式的創新對一家實體零售企業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
2013年,位居日本家電零售第二位的Biccamera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2財年,Biccamera的經常性利潤下滑72%,僅為61.7億日元,比預期的110億日元業績利潤縮水近50億,而凈利潤更是下滑了56%,整個2012財年僅為50億日元。
位居日本家電零售老大的山田電機也遭遇了同樣的慘淡:2012財年運營利潤和凈利潤同比均銳減61.9%,經常性利潤下滑53.1%。
這與中國整個零售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簡直如出一轍。
家電市場整體衰落,消費低迷,品類單一,成為擺在這些日本家電零售商面前的難題。怎樣才能扭轉斷崖式的下跌頹勢?

Biccamera選擇的是業態跨界,融合互補,開發出更多其他業態。幾年間,從單一3C零售企業成功轉型為一家包含家電、藥妝、食品、服務在內的以家為核心的零售商,這樣的跨界業態組合與創新,迅速讓這家企業收獲了客流與利潤的雙重增長。2016財年,Biccamera的凈利率達到200億日元,比2012年整整翻了4倍。
在中國,同樣是家電零售巨頭,國美業績雖不像Biccamera那樣大幅下滑,并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但在轉型路徑的選擇上,卻與Biccamera異曲同工。
01
國美目前在400多個城市有1600多家實體店。如果你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去國美的門店,那么現在你可能快認不出它了——有別于以往傳統的家電賣場,國美在場景化體驗上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早在2015年,國美就已陸續對線下門店進行新場景改造,將原來單一枯燥的開架式陳列徹底顛覆,以家為核心,融入家庭生活、娛樂休閑場景。如今,超過150家國美門店已經完成新場景改造,打造烘焙教室、電競專區、電競網咖、家裝設計、家庭水暖系統等多個場景,在增加年輕消費群體黏性的同時,培育了新的消費需求。
這與Biccamera針對有樂盯店的轉型頗為一致。這個一共8層的賣場面積近1.4萬平方米,除了保留了家電、相機、美容家電等3C品類,還引入了玩具、游戲、手表皮包、酒等百貨商品,尤其值得一提是位于三樓的BIC DRUG藥妝店,包含4000多個SKU涉及到醫藥品、營養輔助食品、護理用品(肌膚、口腔、頭發等護理)等,大受消費者喜愛,為原本男性顧客較多的家電賣場吸引了更多女性顧客,進而提高了整個賣場的銷售業績。
或許你會問,Biccamera的嘗試有什么收獲?
業態上的組合+模式上的創新,讓Biccamera在差異化定位中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從一家3C零售商成功轉型,兩年后Biccamera業績顯著增長:2014財年,企業銷售額同步提升3%,達到8298億日元(約合444億元人民幣),運營利潤更是同比增長46%,為190億日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比上一年增長4倍,達到98億日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
02
與Biccamera一樣,國美的戰略也很清晰:重新定義零售,從過往單一的產品經營思維向產品經營+用戶經營的思維轉變,由“電器零售商”轉變為以“家”為主導的方案服務商和提供商。
這一點,在其近期發布的更名公告中就可見一斑。日前,國美公告稱擬將公司名稱由“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更名為“國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業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從電器到零售,短短二字的改變,標志著一家企業在戰略上的全面轉變。

除了零售,國美也在搭建“娛樂+休閑”場景方面花費了大量心血,以實現門店從電器賣場向零售+娛樂+休閑體驗賣場的轉變。
在家電品類的基礎上,國美將烘焙教室、動漫館、VR影院等吃、喝、玩、樂的元素融入線下門店。特別是昨日,由國美打造的全球首家專業VR影院在國美旗下大中電器北京馬甸店正式亮相。這個占地300平方米、應用了3D建筑打印技術的全球專業化程度最高的交互式VR影院,是國美戰略轉型的重要體現。
目前,國美的部分門店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場景化改造,消費者在門店除了可以購買電器,更能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共享休閑時光。
場景化改造讓國美線下門店在競爭中表現出高度的差異化,在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同時,豐富了顧客在門店的消費體驗,不僅引來更多客流,而且還有效拉動了銷售業績。
03
零售業一切的變化與創新都是圍繞“家”來進行,國美如此,日本Biccamera的做法也是如此。
在跨界上,Biccamera是敢出位的,但仍是以家為核心——除了藥妝和百貨,它與服裝業態大膽融合,其位于東京新宿東口的Bicqlo店,就是Biccamera與Uniqlo(優衣庫)的集合體,九層的賣場,一、二、三層都是優衣庫,為門店帶來了巨大的客流。
與Biccamera略有不同,國美與“家”的結合是在家電的基礎上向前端延伸——最早在零售行業提出家裝概念。家裝是家電的前端消費,消費者相互覆蓋,重合度較高。有數據統計,50%以上的家電消費者有家裝、家居、家飾需求,而100%的家裝消費者有家電購買需求。

針對巨大的市場潛力,國美提出要從家電賣場向“家電+家裝”提供商的轉變,先一步布局家裝、家居體驗場景,計劃引入知名家裝公司,進駐百家國美門店。
“未來的門店給用戶提供的不是單一的商品,而是整個家庭解決的方案。”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表示:“我們將門店從家電賣場變成以‘家’為主導的方案服務商和提供商。”
這一轉變也體現在場景體驗上。北京大中中塔店全球體驗中心和馬甸店、北京國美馬甸鵬潤店等門店已經融入地暖、中央空調、水處理、地暖系統場景,以及智能浴室、整體廚房等家庭場景。
另外,今年1月,國美與東易日盛旗下速美集家聯合推出的“速美超級家”已在大中電器馬甸店開業,該項目面積500㎡,目標人群定位與國美線下門店相同,主打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中高端人群,為消費者提供899元-1299元/㎡不等的3套中高端整體家裝方案,深受消費者認可,簽單數量逐月增長。
通過對商品體驗價值的挖掘,國美重新定義了渠道價值。老調重談的是,國美在商品的差異化上也是讓人側目的,目前國美定制的產品在其賣場占比達到了30%,充分顯現了供應鏈的強大。
與某些傳統零售企業盲目跟風新概念或“傍風口”不一樣,國美并沒有在互聯網大熱、O2O泡沫四淺時更名為這云那云,而是潛心經營,將更多精力聚焦于家電零售商的模式創新上,從單純家電零售商的角色,向以“家”為主導的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和提供商轉變。
國美是沉的下心的,但也雷厲風行,轉型的決心一旦下定,將是疾風驟雨式的轉變。近一個月內,國美不僅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國美金融科技,收購銀盈通獲得支付牌照,完善互聯網金融布局;又在同一天內通過了“國美電器”更名決議,完成新場景VR影院的建設,并且國美旗下三聯商社,也將于6月16日正式變更為國美通訊。一個月內動作頻頻,這種下定決心后的步調一致,正是大企業所應有的行動力之所在,集團的上下一心,正在加速國美新零售戰略的進程。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