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影《超體》的公映已接近尾聲,但是它帶給影迷的震撼仍然讓人回味:正如電影中所說,普通人的腦細胞只開發了不到10%,如果在某種外力的刺激下,更多的潛能被激活,人的機能將產生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奇妙現象。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將現有的金融體系比作人的大腦,那么互聯網技術就好比“CHP4”,將更大程度激活金融體系的潛能。
在日前舉行的“2014陸家嘴金融創新全球峰會”上,眾安保險總經理陳勁表示,互聯網技術的引入已經使傳統金融業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共有5層,現在來看可能還要增加一層,就是‘WIFI’。”陳勁說。
例如,以“三馬”(馬云、馬化騰、馬明哲)旗下的眾安保險為例,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其24小時內共成交1.5億份保單,其中高峰期甚至達到一秒鐘成交1.53萬份,這種超高頻的處理能力,已經遠遠超過肉眼可以觀察的范疇。
除了數據處理容量的迅猛提升外,互聯網技術的引入正在逐步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打破傳統金融機構對信息的壟斷。如果說傳統商業銀行通過鋪陳營業網點和拓展線下渠道來獲得客戶資源的話,那么互聯網技術正在打破這種地域限制,將“割裂”的金融碎片重新整合。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李海濤認為,在傳統的經濟運作模式中,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勢必要經過多道中間環節,而這些環節實際上并不產生財富。互聯網技術滲透到傳統業態當中,通過消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將最大程度地消除中介的“摩擦”,使得交易行為更為“光滑”。
然而從目前來看,更為重要的,互聯網技術的滲透正逐步改變社會大眾的金融理念,在重塑人們理財觀念的同時,沖擊現有的金融體系。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寶寶”類理財產品總規模不過1萬億元左右,P2P的年交易量也只有2000億元,這相比于商業銀行上百萬億元的存款規模,不過是杯水車薪。正因為如此,很多商業銀行并沒有強烈的危機感,但是,“草根”金融的崛起正悄然重塑金融格局。
“錢先生”CEO張巖表示,傳統商業銀行的客戶總是希望存款利率更高而貸款利率更低,中間費用也是越低越好,然而這與銀行本身的考慮并不一致。互聯網金融企業恰恰充分考慮到用戶的需求,從用戶的角度去設計產品,最大程度聚攏“草根”的力量。
“互聯網金融真正改變的,其實是金融服務的形象。傳統的金融服務對象是‘高富帥’,而互聯網金融更多地為‘草根’服務,讓他們同樣享受到上帝的待遇。”證大財富董事長賀牧如是說。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