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社會與經濟遭遇了無法預料的挑戰與考驗,各行各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行業亦是如此。科智咨詢發布的《2019-2020中國IDC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初,全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出現和培育了大量新興客戶需求,帶動中國IDC行業客戶需求規模量級大幅增加,促進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態勢。5G的持續推進以及新基建政策的部署,更為數據中心行業帶來了發展的新契機,全國各地數據中心建設步伐顯著加快。
對此,數據中心從業者有哪些切身感受和觀點?數據中心企業如何應對當前行業形勢?中國IDC圈記者特地在IDCC2020上海站期間專訪了上海數據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架構師張永煉,聽他從獨特角度解讀我國IDC產業,分享數據港發展經驗。
上海數據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架構師 張永煉
從跟隨到自主 中國數據中心規劃設計的演變之路
身兼數據港副總裁和技術管理中心首席架構師的張永煉,具備25年設計院工作經歷和16年數據中心設計經歷。作為國內數據中心技術架構設計及管理領域的領軍人物,他認為,基于設計角度,我國數據中心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3年——2008年。1993年,《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93發布,這是我國首個數據中心的相關規范。由于僅有機房規范而無正式的數據中心規范可遵照,該階段的我國的數據中心設計建設完全按照國際標準進行。
第二階段:2008年——2017年。在1993年規范的基礎上經過修訂,2008年《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2008發布,首次對機房進行分級。這十年,中國數據中心設計不再依照國外規范標準而行,逐漸與我國現實情況相結合并落地。
第三階段:2017年——現在。2017年,《數據中心設計規范》GB50174-2017發布,我國有了自己的明確的數據中心規范。然而該階段,規范在數據中心設計建設中起到的指導意義已不如此前。原因在于,中國各大互聯網公司和電信運營商已經逐漸建立起技術自信,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形成了量身定做的企業數據中心標準、規范,比如阿里、騰訊、百度以及各大電信運營商。
張永煉認為,中國數據中心領域經過長期發展,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維,也已經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成立于2009年的數據港,以定制化作為主要方向,正契合了上文中我國數據中心發展進程中趨勢和需求,經過十余年高速增長,已成為具備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IDC企業。
百花齊放 按需定制
當前階段,中國數據中心領域如何“百花齊放”?各大互聯網公司和電信運營商的各自數據中心標準和需求有哪些差異?透過數據港的業務,我們便可窺見一二。
目前,數據港主要業務為定制型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業務和云服務,客戶包括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以及有混合云項目需求的其他行業客戶。可以說,作為數據中心服務提供商的數據港,對當前百花齊放的數據中心建設需求,有著最直觀的感受。
張永煉介紹,BAT為代表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對數據中心的各自需求明確,上架率高,上架過程基本有組織有規劃,正常按部就班進行。以架構舉例,這些企業均采用云端架構,一般均在同城建立三個及以上可用空間,單個數據中心出現故障后可以通過云架構將業務分攤到其他數據中心。
混合云和私有云項目中,各行業基于自身定位和業務,也有不同需求。譬如金融行業的數據中心基本采用兩地三中心結構——在當地一個主運行中心,同城一個災備中心,異地一個災備中心,以實現故障出現時無縫切換。它們對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高標準、嚴要求,對業務可靠性要求更高,對成本的考量則不太嚴苛,多采用2N或2N+1配置的冷源等系統。
而零售型數據中心,由于針對散戶,這些客戶業務需求差異化較大,變化較快,收費也會稍高一些。
簡而言之,上述需求和架構沒有好或更好之分,都是各企業經過長期發展,所找到的最適合自身的。
優勢獨特 無懼競爭
由于應用場景的差異化,以及云計算的普及,需求方對于數據中心規格和形態的要求迥異,定制化已逐漸成為了當前數據中心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企業開始提供定制化服務。
面對激烈競爭,數據港的“定制化”緣何始終受到客戶青睞?張永煉總結了數據港貫穿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的三點優勢:
規劃設計優勢。數據港的數據中心規劃設計理念出眾,以展示工業美為主,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結合。
建設運營優勢。數據港在多年的數據中心建設運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數據,以這些數據為基礎,可以實現對IDC建設運營的成本控制,這一能力業內領先。
運維優勢。數據港現有的數據中心分布于全國20個區域,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氣候不同、系統架構不同、運維方式不同。在這樣的長期實踐中,數據港積累了大量的多樣化數據,供后期運維調優和升級使用。公司還自建了一個基于AI的數據中心綜合運維平臺,該智能平臺運維的體系結構全面,一直在動態的改進中,可通過它實現全國各個機房區域的有序管理。
以張北的數據中心集群舉例,數據港在此采用了多種數據中心制冷方式,從傳統的離心機組制冷到風冷、間接蒸發冷卻、干冷、直接新風冷卻等均一一嘗試,用實際項目驗證每種制冷和系統架構帶來的不同。一段時間后,運維管理平臺即直觀地展示各種方式的優劣和指標,包括能效水平、建造成本、運維成本等。這些積累的數據對數據中心企業來說十分寶貴且不易。
5G、新基建影響下 中國數據中心規劃建設的未來
2020年,“新基建”成為產業界最火的關鍵詞。中央對加快新基建接連作出重要部署,多地推出鼓勵政策和投資建設計劃,云廠商紛紛宣布大手筆投資。與此同時,5G建設也在持續推進中,預想中的邊緣數據中心已經開始落地。
張永煉認為,4G帶來的應用場景以消費電子為主,如電商、微信,5G到來后,大容量、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或將使主要應用場景從消費電子轉移到工業互聯網等toB應用場景上。這樣的背景下,數據中心將呈現“兩極化”發展已是業內共識,超大規模的核心數據中心(集群)和大量邊緣數據中心相結合,前者解決成本優化問題,后者負責改善客戶體驗。
總得來說,5G的到來必然對下一階段的數據中心規劃建設帶來本質性改變。
對于新基建,張永煉肯定的表示,這是對數據中心的重大利好,也吸引了大量外部資金和項目進入IDC行業。但企業在狂歡后應當冷靜看問題,短期內數據中心產業或許會出現無序的市場狀態,以傳統方式建設的數據中心可能無法滿足5G的需求,出現供需過剩的情況。 他指出,數據港做規劃布局時一直遵循“數據中心與客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原則,沒有應用場景的數據中心是無效的數據中心,企業應盡量規避這樣的風險。
據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客戶需求的激增,數據港近兩年已開啟高速增長模式。以2018年IT負載量68.1MW為基數,截止到2020年年中,數據港IT負載合計已達約221.8MW,在運營的機柜數達到4.44萬(按照標準機柜5kW折算),規模已達2018年的326%。
面對當前復雜背景,數據港未來規劃如何?張永煉透露,數據港的規劃布局一直緊隨市場需求,目前已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數據港將持續擴大一線核心區域布局,占領更多資源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