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云鶴,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教授戴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CAAI名譽副理事長、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張亞勤,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作為大會主旨報告的嘉賓,通過頭腦風暴與產業求索,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更全面的認知。

潘云鶴院士:提出人工智能三重知識表達機制
潘云鶴院士是我國智能CAD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人工智能2.0之父”。由他主導的《中國人工智能2.0發展戰略研究》于2015年被中國工程院批準為重大咨詢項目,并于次年提交《建議我國啟動“中國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計劃》。
潘云鶴院士認為,人工智能未來5年的最大挑戰是基礎理論突破,這對于在AI 2.0時代中國能否領跑世界十分關鍵。
大會上,潘云鶴院士分享的主題是《視覺知識有關的五個問題》,對AI 2.0時代的知識表達做了深入闡述,提出了由知識圖譜、視覺知識和深層神經網絡等構成的人工智能三重知識表達機制。
他表示,在AI 2.0時代,知識存在三種表達,包括知識的言語表達、知識的形象表達和知識的深度神經網絡表達,分別對應語義的記憶內容、情景的記憶內容、感覺的記憶內容。三者之間彼此相互銜接、相互支持,從而有利于知識表達與推理等智能計算的可解釋性,可推演性和可遷移性的實現。
戴瓊海院士:對人工智能的拷問與思辨
戴瓊海院士是立體視覺和計算攝像理論、關鍵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為我國培養了一批人工智能高等人才,研究生及博士后近百名,并且是全國創新爭先獎的獲得者。其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
作為知名的人工智能專家,戴瓊海院士不僅在學術和技術方面建樹頗豐,而且對人工智能未來長遠發展有著深入且獨到的思索。
此次大會,戴瓊海院士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發展的諸多思考,從不同層面和更深遠的視角進行了拷問,給出了全新視角的解讀。
當前的人工智能,尤其是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機器學習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但對計算資源提出了非??量痰囊蟆?/p>
戴瓊海院士探討的第一個題目便是:未來是否可能有顛覆性的計算技術,更好的滿足我們的算力需求。
沿著這個方向,戴瓊海院士提出,現有的人工智能優勢主要體現在特定的具體任務上,遠遠無法等同于人類的智力,這就需要思考,如何從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推進智能本質的突破發展。
“智能、智力的發展不是靜態的‘大腦’,需要一個‘AI身體’與環境和人類進行交互,迫切需要思考,這樣的‘AI身體’如何來構建?”戴瓊海院士更深一步進行闡釋,并拋出關于如何評價人工智能技術,什么是智能的本質,如何建立新的圖靈測試等多維度的思辨。
高文院士:解決城市大腦頑疾的新思路
深耕計算機領域十多年的高文院士,是一位學界大咖和教育者,也是一位技術專家。他主導的鵬城實驗室匯聚二十余位中國兩院院士,數百名海內外頂級科研人才,建設鵬城云腦等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及研究平臺。
近年來,高文院士的研究重點是利用對神經網絡的理解來改進包括城市大腦或智慧城市系統等現有云視覺系統。
城市大腦或智慧城市系統等現有云視覺系統目前存在的兩大主要的挑戰:第一,雖然視頻數據非常多,但是能夠對其進行規范并能夠從中挖掘出規律的大數據卻并不多;第二,視頻數據中絕大多數都是正常視頻,而敏感視頻比較少,產生的價值并不大。
高文院士認為,這兩大問題其實是整個視覺感知系統架構造成的直接后果。他給出了一個新思路,即通過類人視覺系統的視覺通路模型(稱為數字視網膜)來改進云視覺系統,從云計算逐步走向端邊云混合的體系結構,這種結構將大大提高系統的響應速度,使得城市大腦更加高效和智能,賦能城市大腦從1.0版本邁向2.0。
沈向洋院士:從深度學習到深度理解,推動AI普及
“雙料院士”沈向洋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作為微軟必應和微軟小冰的締造者,曾經微軟歷史上職位最高的華人,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成就無須贅述。目前,沈向洋院士擔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此次沈向洋博士的分享主題是《人工智能“智”在何方?》,圍繞“從深度學習到深度理解”的多維度闡述,指出了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沈向洋院士表示,人工智能近十年來取得巨大進步,包括大數據的利用,計算能力的提升,機器智能的突破,在此期間,我們認識到語義、知識、推理等因素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工智能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從感知向認知變化,統計學習、圖形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將引領深度學習向深度理解不斷發展,解決常識問題,實現通用人工智能。
張亞勤院士:邁向L4級別,自動駕駛不是夢
張亞勤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澳州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院士,現任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智能科學”講席教授。由他牽頭籌建的“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以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類腦智能為關鍵的技術突破方向,致力于打造世界頂尖的創新研發平臺。
這一次,張亞勤院士帶來了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的最新成果,以《自動駕駛的進展》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基于數字化3.0時代“信息、物理、生物世界的融合”趨勢,張亞勤院士歸納了未來的汽車的四個特征:電動化、智能化、物聯化、共享化。
他表示,目前自動駕駛已進入L3級別,即有條件的自動化,在人類駕駛員監視道路的情況下,高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執行大多數任務,并具有用于干預請求的駕駛員。這已經在運輸、物流、醫療、接駁、公交、觀光等多個場景落地。
下一步將向L4級別突破,達到高度自動化的程度,將由自動駕駛系統檢測道路,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執行所有任務,無需干預請求的驅動程序。
如何實現這一過程,他從技術、路線圖、生態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提到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的相互互補的解決思路,這樣可以加速高度自動化自的實現。
張亞勤院士預計,到2030年,L3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的新車將占到55%的比重, L4將達到15%。
王海峰博士:AI平臺是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
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F為百度首席技術官,整體負責百度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安全等技術和生態,以及智能云、地圖、輸入法等業務。
在“新基建”浪潮中,百度是跑在最前面的AI企業之一,已經有一系列大動作落地。
王海峰博士通過《AI新基建加速產業智能化》的主旨分享,全面闡述了百度對于新基建的理解和部署,以及百度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行業。
面向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的真實需求,今年,百度智能云全新戰略升級,以云計算為基礎,以人工智能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成為新基建大潮中加速 AI 工業化大生產的關鍵力量。
王海峰博士分享說,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云計算則是構成人工智能發展三大要素之一的算力的重要基礎平臺。百度以云計算為基礎,夯實AI新基建,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與各行各業深入融合,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加速產業智能化轉型和升級。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