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大潮下,資本都在紛紛入局。伴隨著梅雨季節的來臨,共享雨傘也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5月21日,共享雨傘項目“春筍”宣布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未透露。據悉,“春雨”目前還未落地,該項目預計在6月份在北京和上海鋪設首批10萬件產品。“春筍”的產品形態包括晴雨傘和樁機匹配,線下投放點的環境設計欲以商超和酒店為主。用戶通過公眾號或小程序即可使用,需繳納押金59元,使用24小時內免費,之后每日1元。
似乎每個投資人削尖了腦袋向共享經濟發展,覺得只要是帶有共享就能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的買單。
“春筍”創始人李永秋介紹,雨傘相較于單車和充電寶,低成本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以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相比共享單車和充電寶的線下大混戰,李永秋認為,共享雨傘的真正壁壘在于商務拓展(BD)團隊,即投放渠道和投放規模。
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概念并不新鮮,對于共享雨傘的商業模式,春筍創始人李永秋表示,雨傘相較于單車和充電寶,低成本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
資料顯示,春筍并不是首個共享雨傘項目。在深圳,早在2012年就已出現深圳地鐵“愛心紅雨傘”。這種共享紅雨傘免費給市民借用,無需押金,無需身份審核,只需要登記個人名字、聯系電話即可借走。但這種方式也并不成功,因為信任問題,這一愛心活動沒能成功。

在2016年底,就有團隊開始著手創立以共享雨傘為載體的社交模式,例如武漢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公益項目“來把傘”和“umbrella here”,但這種由青年學生創建的社交式共享雨傘也“胎死腹中”。
相比起以上項目來說,還沒有落地就先一步拿到融資的“春筍”,顯然是“幸運”的。畢竟與共享單車、充電寶等模式一樣,共享雨傘的前期投入將是巨大的。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大量可供租用的雨傘外,還有機器設備、鋪設場地的入場費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先一步拿到資金,依靠資本燒錢,也就更有利于其在線下快速擴大規模。
相較于“春筍”的尚未落地,另一家名為“魔力傘”的共享雨傘公司已經在廣州部分區域投放共享雨傘終端機器,只需要掃碼充值,就可以自助取走一把長柄雨傘,待雨傘使用完畢,市民只需將雨傘放進終端機器,雨傘就會自動挪進去,等到相應的指示燈滅掉,即代表還傘成功。

同時,據平臺負責人沈巍巍表示,自下月起,共享雨傘的終端機器將入駐上海,每把“魔力傘”的押金在30元左右,每12小時收費1元,交付押金之后,如果一直不還傘就會一直計費,此外,在上海投放之后,如果發現有用戶在取傘后7天都未及時歸還,則視作雨傘丟失,屆時將會把押金扣除,一把雨傘的成本和押金差不多,這樣就不會有人貪小便宜而獨占雨傘了。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