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直播行業可謂風生水起。與之相比,美國、非洲等地的直播行業尚處發展初期,沒有那么多“網紅臉”,也沒有那么多的“撒幣答題”模式。
一向擁有敏銳市場嗅覺的互聯網企業管理者們已經開始向海外撒網。在美國、東南亞、非洲等地,手機應用市場中多數排名靠前的移動直播App背后都是中國互聯網公司。

據粗略統計顯示,目前在海外開展直播業務的中國直播企業約有50家,遍布歐亞、美洲、非洲、大洋洲的45個國家及地區。去年,中國企業的海外直播平臺融資總額已超出了10億元。
一時間,YY、獵豹、Mico等創業公司紛紛攜帶在中國市場積累的經驗,于海外尋求空白市場和變現之法。除了尋找內容和工具的增量市場之外,這些企業還需在文化如何實現無縫對接的方面進行探索。
盡管直播行業在中國市場大火,但由于用戶習慣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直播模式在海外的發展絕對不是中國市場經驗的復制粘貼。

例如,中國的直播平臺出海東南亞地區,由于當地有華人基礎,直播生態能夠迅速建立。但在美國市場要做到這一點則困難得多,Facebook沒有直播功能,Twitter有直播應用Periscope但不支持虛擬禮物打賞模式,Twitch只是單純的游戲平臺,所以中國模式的直播經紀生態基本無從建立。
通常情況下,美國用戶更關注產品本身是否酷炫、可玩性是否強,而不太關心是否給錢這類問題。美國直播行業處于發展初期,美國主播們多“自立山頭”,工會模式等同于無,直播文化與生態需進一步搭建。
在美國,網絡基礎設施相當發達,而在非洲就沒有那么好的條件了。不過非洲市場的潛力比美國還要大,主要是由于非洲網絡基礎設施條件有限,但這也恰恰給非洲的直播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相比于對互聯網“見多識廣”的美國用戶而言,這種模式對于非洲用戶更加有趣,也更容易吸引流量。
在本土化的問題上,由于中國和美國、非洲等地比東南亞差距還要大,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更加困難。而如何提供接地氣的內容和產品,如何進行本土化運營,恰恰考驗著中國直播平臺出海的基本功。

隨著直播出海趨勢的深化,直播平臺還要考慮如何預防可能出現的同質化競爭、變現途徑單一等問題。在中國的直播市場殺成“血海”的趨勢下,如何做好本地化運營、如何選擇新興市場、如何保持競爭力,這些問題的難度會隨著海外直播市場的發展呈指數級上升趨勢,也考驗著直播平臺的真正實力。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