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師2021年半年報電動車排行榜來源于2021.01.01-06.30魯大師實驗室測試數據。魯大師實驗室電動車智能化評測已經更新到第四期,共計測試超過24個電動車型。
魯大師實驗室電動車評分體系包含車輛的狀態采集與管理硬件系統、車輛交互傳輸系統、駕駛輔助系統、能源系統、防盜系統、乘坐系統以及智慧娛樂系統共七個系統。
每個系統評測下又細分了多個評測內容,具體每個系統下的評分分支標準如下圖所示:

如果您想要了解具體評測詳情及權重,請關注魯大師實驗室評測。
電動車品牌榜:九號智能化更高
品牌榜選取各大電動車品牌旗下分數最高產品作為品牌目前智能化水平的峰值,排行榜車型尚不夠完善,僅供參考。
九號品牌旗下的六款車型全部評分在400以上,在24個車型中也只有九號系列保持了較高的分數。其中分數最高的九號E200P評分有543分,九號也得以成為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品牌,且成績遠超第二名。

以上車型均為7月前量產市售機型
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品牌分別是速珂和小牛,速珂旗下速珂CPX分數達到了346分。而小牛旗下小牛NQI GT也有344分。愛瑪的評分相對其他品牌來講分數較低,最高產品也沒能沖上200分。
從品牌榜來看,新勢力品牌是電動車智能化的領頭羊,傳統品牌在智能化上還需努把力。

以上車型均為7月前量產市售機型
品牌榜展示的是各大電動車品牌旗下分數最高的產品成績,接下來是各車型在具體評測系統中的得分詳情。
由于乘坐系統和智慧娛樂系統對電動車品牌來說有些苛刻,目前具備的車型極少,因此本期報告只展示車輛的狀態采集與管理硬件系統、車輛交互傳輸系統、駕駛輔助系統、能源系統、防盜系統這五個系統的評測得分情況。
車輛狀態采集與管理系統:兩極分化比較嚴重
在這項反應電動車智能硬件與軟件結合運算的榜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勢力品牌的強勢,如果是支持OTA升級的品牌,那么它們在傳感器上的配備也會更加的豐富,所以這個榜單兩極分化比較嚴重。

九號的車型占據了這項排名的TOP6,其次是小牛NQI GT、綠源INN07和速珂CPX,得分均在140以上。而傳統電動車品牌雅迪、愛瑪則表現較差,可能這也是為什么年輕人更青睞新興品牌的原因。
車輛交互傳輸系統:新日F5-HiLink得分最高
此項榜單主要反應電動車與三方設備連接和交互能力,是電動車邁向智能化的前提條件。

在這項測試中,新日F5-HiLink是得分最高的車型,達到了23分。此車型為和華為合作的首款車型,表現自然是不錯。緊隨其后的是九號系列的6款車型,分數非常穩定,都是15分。九號品牌無論是價格高或低,均配備NFC+藍牙的連接方式。愛瑪、綠源作為傳統電動車品牌的雅迪顯然在這方面過于保守,連10分都沒達到。
駕駛輔助系統:九號E200P位居榜首
駕駛輔助系統包括駐車狀態判定、摔車和溜車警報發送、定速巡航、主動剎車和制動剎車硬件配備、自動燈光、導航等,此項榜單測試的均是一輛電動車必不可少的“剛需”功能,可以說是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最需要關注的一個項目。

九號E200P以175分的成績位居這項評測的榜首,六款車型依然占據著前六甲,并且均得分在100以上。這主要是九號品牌的傳感器數量多決定的,無論是停車輔助還是上坡輔助或者是自動大燈,這都需要傳感器,而其他品牌則最多給到一個邊撐傳感器。
能源系統:九號E200P續航與快充領先
此項榜單拉開分數的原因主要是充放電的安全設計,因此有BMS管理系統的品牌自然是更占優勢的,有BMS系統的品牌也會標配能量回收,所以可以看到九號、速珂、愛瑪表現不錯。

現在社會頻發的充電安全問題也是消費者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在充放電安全設計(電流和溫度控制)上測試車型均有配備。測試結果顯示九號E200P、速珂CPX是表現最佳的兩款車型,超過了60分。其次愛瑪A500、小牛NQI GT、九號N100、小牛MQis這幾款車型,得分超過50分。
防盜系統:九號六款車型霸榜
防盜系統和解鎖裝置是智能車與非智能車的重要區別之一,傳統電動車鎖車困難且不具備定位功能,一旦丟失就很難找回。而智能化電動車則可以通過防盜系統,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這項測試中,擁有手機APP遠程上鎖、NFC卡上鎖、離車自動斷電上鎖、車輛異常報警等諸多功能的九號系列6款車型再次霸榜了TOP6的位置。其他品牌的機型則有新日米酷super、小牛MQis、雅迪DE3、臺鈴N8等表現較好。
值得一提的是,愛瑪的三款車型在榜單中基本墊底,愛瑪的三個車型上最多只支持NFC解鎖車,電子圍欄和鞍座鎖也是沒有,得分自然較差。
縱觀榜單,九號系列的車型無疑是多個項目測試中綜合表現最好的,這得益于九號電動車在智能化配置上毫不吝嗇,全系車型均在車體裝配了多個不同功能的智能傳感器,具有定速巡航、駐車感應、手機定位、遠程操控、在線升級等豐富功能,這涵蓋各個價位,從3999-17999不等,所以優勢才會如此明顯。
電動車不同于汽車,一些在汽車上獲得較好用戶體驗的功能下放到電動車上可能體驗會變差,因此大部分傳統廠商都采取了更傳統的保守方案。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消費者對騎行體驗和智能化的要求更高,新興品牌們憑借優秀的軟硬件前沿科技,加上敢于積極嘗試,已經逐漸打入市場,成為造車新勢力。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