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當代最知名的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去世。其葬禮將于6月15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安葬儀式有1000個開放名額,超過12歲均可申請。值得注意的是,在邀請函申請“年齡”一項中,出生日期可以選擇到 2038 年 12 月 31 日。這意味著,“時間旅行者”也受到邀請出席霍金葬禮。

這一舉動是在向霍金關于時間旅行的研究致敬。對于這一舉措,斯蒂芬·霍金基金會表示:“我們無法排除時間旅行的可能性,因為目前還沒有令我們滿意的否定答案。在被證偽之前,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2009年6月,霍金為證實時間旅行理論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派對。他給時間旅行者寫下請柬,邀請他們在指定時間到劍橋大學內的指定地點參加派對。而請柬在派對結束一年之后才發出。也就是說,只有時間旅行者才能按照請柬上的日期和坐標參加這場派對。
為此,霍金還特意準備了開胃菜和香檳,期待能有人推門而入,然而結果令人沮喪。這個實驗或許能夠體現出霍金的黑色幽默,但時間旅行卻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以及作家長久以來探討的話題。

1895年,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科幻作品《時間機器》面世,講述時間旅行者發明了一種機器,能夠在時間緯度上任意馳騁于過去和未來。在作品發表10年之后,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為人類的研究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除了理論上的研究之外,曾經發生過的一些事似乎印證了時間旅行理論。1979年,兩對英國夫婦在從法國開車去西班牙的途中,在一個老式旅館休息了一晚。等返程時再找,卻不見了旅館蹤影,而住店時拍攝的照片也莫名消失。
2008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廣西上思縣發現了一座有400年歷史的陵墓,在陵墓中發現了一塊形狀酷似表的金屬,時間定格在10:06,背后印有“swiss(瑞士)”的字樣。而瑞士手表傳入中國也僅是幾十年前的事情,與石棺年代相去甚遠。

關于時間的問題,一直都是自然科學、哲學、神學等多學科探討的對象。對于霍金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而言,其目光已不僅局限在能否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科學上的理論,更多的是關注科學界的終極問題。霍金所關注的時間旅行問題,可歸結于人類文明和宇宙起源。而霍金與研究成果和思想都得以流傳的杰出人士,相當于以另一種形式完成了“時間旅行”。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