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為官網消息,9月20日,在上海舉辦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正式推出“鯤鵬高校人才計劃”。
該計劃提出,2019年華為將投入一千萬元人民幣,支持中國高校培養計算產業人才,預計5年累計輸出人才超過20萬。
據悉,華為將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聯合教學指導委員會、聯盟、學會三類組織,制定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標準、設計與開發產學合作課程、建設與推廣計算產業開源社區,助力高校培養計算產業緊缺人才。
會上,華為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將進一步與教育、科研機構合作,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鯤鵬和昇騰(華為芯片)計算技術,讓每個科研機構都能加持最強的算力。”
計算產業急需人才
據人民日報報道,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廣泛運用,我國經濟發展迎來新的增長點,相關領域從業人員需求大幅增長,一批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應運而生。
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常委王元卓表示:“現在僅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這些學科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就有150萬”“到2050年,人才缺口會達到950萬人。”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系系主任吳清軍稱:“無論是人工智能競爭,還是云技術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當我們能為這些行業提供強大人力資源保障時,新興產業才能不斷壯大。”
業界、企業界積極助力人才培養
近幾年,業界和企業界也越來越重視助力高校培養人才。
就在9月20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一共50位獲獎人,每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中國青年報梳理發現,50人中來自高校的獲獎人居多,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各有10人。
“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表示,希望“科學探索獎”能成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潛心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激勵,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研究之中。
此前,中國青年報也多次報道過華為與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消息。據悉,華為已與超過900家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其中不乏清華、上海交大等名校。
今年6月,華為就與武漢大學簽署《創新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和5G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人才培養和招聘,共建5G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孵化5G行業應用。
此前,華為還與中國海洋大學簽合作協議,雙方將推動充沛的AI算力和優秀的科研人才進入海洋保護事業。
今年,重慶大學成為全國首批35所設置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在5月與重慶大學的合作協議中,華為表示將助力學校培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