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引起胃癌的“元兇”之一,
幽門螺旋桿菌號稱
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病原體。
因為它強大的耐藥性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
12種急需新型抗生素的“超級細菌”之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獲悉,
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畢洪凱教授課題組經過三年的努力,
在實驗室合成了一種“聰明”的化合物,
專“殺”幽門螺桿菌,
且效果持久。
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胃癌的元兇之一
幽門螺旋桿菌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是引起胃癌的“元兇”之一,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每年全球范圍內新發胃癌100萬例,當中50萬例新發在中國,當中20萬人會被胃癌奪去生命。世界上約50%以上的人口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在中國人群感染率更是高達60%。
幽門螺桿菌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專家介紹說,人類的胃是幽門螺桿菌唯一的自然宿主,幽門螺桿菌的生命力非常強大,胃酸也不能將其殺死。現在對于幽門螺旋桿菌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兩種抗生素的三聯或者四聯療法,但是長期服用抗生素不是長久之計。首先長期服用會使得菌株產生耐藥性,大大的影響了治療的效果,根治的概率也會相應降低。更嚴重的是還有可能出現破壞胃腸道菌群平衡、擾亂新陳代謝和免疫力等副作用,增加其他疾病發生風險。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廣泛性、致病的嚴重性、耐藥的嚴峻性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公共性問題。
畢洪凱教授課題組 三年努力,從50多種化合物中找到它
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洪凱教授告訴記者,他和團隊要完成克服殺滅幽門螺桿菌耐藥的挑戰,研發出能根除耐藥性幽門螺桿菌的克星。畢洪凱教授介紹說:“我們的思路是研發新型抗菌藥物,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課題組在畢洪凱教授的帶領下,三年來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經過前期化學合成,科研人員從50多種化合物里一一對化合物的體內外抑菌效果檢測、胃粘膜組織病理修復效果檢測、細胞臟器損傷評價、炎癥因子調控等研究,這才篩選出效果最好的亞麻酸鋅。亞麻酸鋅十分聰明,能夠有選擇地殺滅幽門螺旋桿菌,且效果持續時間長,對人體沒有副作用。“實驗室數據證明,亞麻酸鋅小分子化合物對幽門螺桿菌具有極佳的抵抗效果且不易產生耐藥性,安全性高。目前該成果已經取得了國家專利。”
尚在實驗階段,非抗生素治療法有望應用臨床
畢洪凱教授表示,新發現的合成物對比原先的治療的方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它治療的專一性和特異性,只針對幽門螺旋桿,這樣就不會導致患者胃腸道菌群的混亂。除此以外,還有對于胃粘膜的修復作用,這是現有的抗生素藥物都不具備的效用。
這項實驗研究何時能應用于臨床,造福更多患者?畢教授介紹說,這項研究還在實驗室基礎研究階段,還沒有投入臨床研究。小分子化合物的應用,從實驗室研究到臨床試驗再到批準上市需要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不過,畢洪凱教授表示,未來會出現替代的方案出現,一些同等效果的產品正在研發中,患者有望減少服用抗生素,達到同等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