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從最早期的半導體企業,到Intel、蘋果等巨頭首次展露鋒芒,再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隨著經濟與科技形勢不斷起伏,硅谷風險投資的行業格局始終在變化。
近兩年,中國資本大舉進軍硅谷。中國的“創業熱潮”,由初創企業增長率居世界首位的本土,也蔓延到了硅谷。
根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硅谷擁有中國背景的基金或孵化器數量已經達到將近50家。在基金數量不斷增加,資本持續涌入的背景下,硅谷的中國基金或臨近“洗牌”節點。資本寒冬遲遲未能結束,中國資本在硅谷的發展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又如何才能在老牌基金盤踞的硅谷占有一席之地?
新浪科技采訪到了去年開始在硅谷嶄露頭角的LYVC CEO 鄭圣奇,Will Zheng,與這位擁有如何進入硅谷核心基金圈經驗的中華人力量的投資人,探討了中國資本在硅谷的未來。
中國資本:從標簽化到差異化
據市場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發布報告顯示,不包括房地產產業,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中國對硅谷的投資超過60億美元。《華盛頓郵報》近日撰文稱,中國資本流入硅谷的趨勢會愈加明顯,并對硅谷創業潮產生深遠影響。
在資本數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國系資本面臨洗牌,而過去兩三年中,中國系基金在硅谷的操作過程,暴露出了以下三個重要的問題。
首先,來自中國的資本,或者說但凡有著“外國資本”這個標簽的基金,在硅谷都很難真正接觸風險投資的核心層。發跡于上個世紀的老牌硅谷基金,靜靜盤踞在Menlo Park的沙丘路上。有著較高技術門檻及不錯商業模式的優質項目在出現在任何Demo Day之前,就會收到來自他們的橄欖枝。
想要在早期接觸到這類項目,對于大部分中國基金來說,機會并不多。
其次,中國資本在硅谷已經隱隱有了一個“要求較低,資金較容易獲得”的名聲。在很多方面,都有著特殊的“China Price”。這意味著那些并不被美國主流基金看好的項目,有可能會將目光投向中國基金。
最后,擁有中國背景的基金,由于更易交流和提供落地資源,天然更加青睞華人項目。而這一點,也是造成中國背景基金容易忽略其他派系,比如印度派系/猶太派系項目的原因。
“歸根結底,來自中國的處事風格,并不完全適合硅谷。”Will說。在追求效率、講求坦誠的硅谷,中國人的內斂、謙遜、甚至是禮貌,都不一定能夠在美國文化中游刃有余。
“涌入硅谷的資本這么多,其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到自己的差異化。”
對于LYVC來說,差異化的方式,就是進行“本土化”。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得以打通了一條特殊的進軍硅谷之路,成為許多美國主流VC的LP,并得以在它們二次篩選過的Portfolio list中尋找適合直投的優質項目。

LYVC CEO 鄭圣奇,Will Zheng
打入硅谷核心基金圈
LYVC投資的主流美國基金中,有著投了Dropbox,Uber等硅谷獨角獸的最早投資者。另外,Maven Ventures值得一提。它是近年來硅谷新興的優秀基金,擁有極佳的業績記錄,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就返還了1.5倍的現金給基金的LP。這意味著他們用兩個項目就返還了整期基金。
目前,LYVC的資本已經進入了十個硅谷主流基金。據Will介紹,作為一個有著中國背景的基金,他們能夠打入硅谷核心基金圈,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作為一個年輕、專業的團隊,LYVC擁有的美國背景,讓他們能夠成功融入美國創投行業,理解“平等” “樸素”的概念。將姿態放低,以合作的心態面對創業者及基金,是LYVC與硅谷各大主流基金能夠建立起最初關系的重要原因。
“這邊許多基金的合伙人,為了和比較拮據的創業團隊在一起,在街邊一起喝個啤酒也是經常的事情,”Will解釋道,“這種心態和做事方式,和我們是一樣的。”
而作為一個在美多年、了解美國文化的創始人,在合作之初,Will也更能通過語言優勢及文化優勢建立起個人關系。
其次,硅谷風投教父、知名風投公司KPCB聯合創始人托馬斯·帕金斯(Thomas Perkins)曾說過,風險投資家做的生意是把金錢賣給創業者,因此就需要增加價值,使其與眾不同。在中國資本與美國主流基金接觸的情況下,“增加價值”,就意味著過硬的中國本土資源。
LYVC背靠于1998年在中國成立的立元集團。與它平行的人民幣基金立元創投已經運作超過十年。立元創投成立的十年間,投資了超過100家企業,如今持股超過30家上市的上市公司及行業領軍企業,在互聯網、ToB、娛樂、醫療、數據等領域搭建起了成熟的產業網絡及切實的落地資源。這意味著LYVC能夠在中國的各個領域內,給美國合作伙伴提供切實的幫助。
最后,在工作原則上,LYVC由于擁有自主權,能夠更加高效、迅速地回應硅谷主流基金,給出反饋,迅速達成合作。這是許多受國內總部掣肘的中國基金所難以達到的。他們的高效,也解決了上文中提到的中美工作方式不同帶來的問題。
這些幫助LYVC進軍硅谷主流風投圈的原因,都能夠被其他華人資本在試圖與硅谷主流VC,甚至創業項目接觸時所借鑒。
鮮明的精準投資邏輯
在經過一年的試運營之后,LYVC在11月1日舉辦了啟動儀式,現場有著著名硅谷孵化器及風投機構的身影,Y Combinator、Lightspeed、StartX、Benhamou Goblal Venture的合伙人都來到了現場。

未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原則以外,LYVC還會秉承既精且專的原則,深入地培育與美國主流基金的關系,建立自己在硅谷的“Track Record”(業績記錄)。
“未來每年我們會不斷追加投資的基金以及創業公司的數量。”Will對記者說。
這并不意味著廣撒網式的投資——那可能會讓“真正幫助項目落地”成為一句空話。對于LYVC來說,這也并不符合他們投資的理念。
在挑選這些項目時,將有極其嚴苛的挑選條件,這也幫助降低了LYVC的投資風險。
首先,LYVC只會考慮合作方推薦以及大基金合投的項目。前期LYVC的戰略布局,在此時就有了用武之地。據悉,如今平均每周都有1-2家新的硅谷基金來向LYVC尋求合作。前期信守承諾的注入資金,讓LYVC在硅谷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記錄,吸引到更多合作伙伴,也會拓寬獲取項目的渠道。
其次,只有在項目的確需要中國資源的時候,他們才會介入。這也和他們與一線基金建立關系的思路相吻合。只有在能夠提供“增加價值”的時候,才是有意義的投資。
最后,LYVC將著重投資創始人為連續創業者,并且有成功經驗的項目。
“創業這個圈子是依靠積累的。完成了資源累積后,在第二次創業、甚至第三第四次創業時,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拓展。這樣一來,成功幾率也更大。”Will說。
本土化與差異化:華人基金的必經之路
除了對LYVC在硅谷持續、鮮明的發展道路有著獨到看法,對華人基金在硅谷的發展,Will也提出了兩點建議。
首先,走出狹窄的華人圈,進行本地化嘗試。
“從中國到美國的人越來越多,要突出自己的品牌形象。特別對于中國人來說,要放開手腳,不要局限在小圈子里,多和本土的專業人士誠懇交流,體會硅谷文化,才會有火花。”
如同中國的“酒桌文化”,美國也有著“酒吧文化”,“橄欖球文化”等等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可能不僅難以理解、更難以融入的部分。然而想要獲取信任、建立深厚關系,彌補這些文化差異上的鴻溝,也是必須的。
其次,如上文中提到的,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完成從曾經的“標簽化”中國式基金到擁有“差異化”特點基金的轉變,也是所有中國背景的基金的必經之路。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