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執行總監蒂姆·庫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記者Jena McGregor采訪時透露了一些關于該公司在增強現實領域的計劃。他承認蘋果內部有不止一個團隊正在研究AR技術。
庫克強調,如今的蘋果正在向現實增強投入巨資。不過他沒有透露,蘋果只是發展現實增強軟件,還是會推出類似谷歌眼鏡、Magic Leap和微軟HoloLens的專用硬件。
根據Piper Jaffray 投資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的幾大科技巨頭如微軟、谷歌、英特爾、蘋果等,都在不斷地擴建其VR、AR的工作團隊。其中,微軟的AR團隊有524名工作人員,比去年擴張了38%。谷歌則有340名工作人員圍繞著AR技術與平臺研發工作,比前一年多了59%,英特爾的數據為233名,是前一年的兩倍之多。
而蘋果目前則有218名工作人員主打VR技術領域,相比去年增長了18%。Piper Jaffray同時預測,蘋果給相關技術研究的資金將比同年增長21%,達到104億美元。而與此同時,其公司總收入卻同比下降了7%。這足以反映蘋果對AR技術的重視。

而早些時候,蘋果公布財報時,庫克的回答當中包含了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精靈寶可夢Go》現象和增強現實的未來時,他表現出了不小的興趣。
它(《精靈寶可夢Go》)展示了AR可以變得非常棒。我們一直并且會繼續在這方面進行大量投入。從長遠看,我們對于AR很感興趣,并且認為當中存在有利于消費者的好東西以及很棒的商業機遇。而我們的首要目標是確保自己的產品能夠與《寶可夢》這樣的產品良好兼容,這也就是為什么你會看到那么多iPhone用戶會在戶外捉小精靈。

其實從一些收購和專利申請,我們也可以看出蘋果進軍AR的一些的端倪。去年蘋果收購了面部動態表情識別技術開發商 Faceshift以及德國AR公司Metaio,并在AR/VR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
2010年,蘋果以2900萬美元價格收購瑞典面部識別技術公司Polar Rose。
2013年,蘋果以3.45億美元收購了PrimeSense公司,PrimeSense專注于開發實時3D運動捕捉技術,他們曾為微軟Xbox Kinect設計了第一臺動作感應器。
2015年3月,蘋果以3200萬美元收購德國增強現實技術公司Metaio。這樁收購中,蘋果吞獲得了171項與AR相關的全球專利。
2015年5月,蘋果收購了專門從事增強現實和機器視覺解決方案的虛擬現實初創公司Metaio, Metaio的產品Metaio Creator可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創建AR景象。
2015年8月,蘋果收購了擁有實時面部表情追蹤技術的Faceshift。
2016年1月,蘋果收購了研發面部表情分析工具的Emotient。Emotient通過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技術來分析人類表情。
2016年初,蘋果收購AR公司Flyby Media。Flyby此前可和谷歌的Project Tango項目合作,是一家研究室內定位和導航、無人機自動導航、無人駕駛汽車以及頭戴式顯示系統追蹤等技術的公司。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蘋果申請了一些涉及AR/VR技術的專利。蘋果在近幾年申請過多個和AR 、VR相關的專利,包括可調節視覺模塊的護目鏡、識別用戶頭部動作姿勢以及手勢動作的技術等等。同時,在蘋果的招聘啟事能看到蘋果在尋找 AR/VR開發工程師。
我們知道大部分情況下,蘋果會等塵埃落定之后,再推出一個完全已經實現的、改變游戲規則的消費產品,如iPod、iPhone或iPad。幾年之后,在競爭發展過程中,產品都會大獲成功。一旦蘋果進入消費市場,這通常代表蘋果公司將該類別應用于消費者領域的理想抱負。
而到目前為止,商用的現實增強設備并未取得過成功,此前的谷歌眼鏡只是面向開發者的昂貴玩具。AR設備的當前狀態仍然需要連接到一個強大的PC上。
但對蘋果來說,等待并不是意味著袖手旁觀。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蘋果一定會推出處理VR/AR的硬件,通過幾個可信的開發者開發出近乎完整的VR與AR應用程序,然后鼓勵開發者參與進來。這個未來,或許值得期許。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