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7月,谷歌回歸中國的傳言又一次塵囂日上。有外媒報道稱,谷歌計劃在中國推出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的搜索引擎,不過,該傳言隨即被有關部門否認。
事實上,在谷歌離開中國市場的8年里,IT行業每年都要傳幾次谷歌回歸中國的消息。以最近這次傳言為例,恰逢谷歌發布2018年Q2財報,財報顯示谷歌雖然利潤繼續提升,但是流量獲取成本的增速比利潤增速更快,這意味著未來廣告成本將會增加,利潤將遭遇擠壓。而谷歌回歸中國的傳聞在這個點再度傳出,應該也不是巧合。
這一消息傳出后,有業內人士分析,谷歌要回歸中國市場難度不小,首先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其次是谷歌正因壟斷在歐洲面臨有史以來數額最大的一次罰款,擴張壓力很大。最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市場已經不是10年前那一片待開墾的處女地。國內互聯網征戰數年后,數字,搜索、電商、社交等基礎服務的戰爭基本塵埃落地,各自疆土穩固,何況在歷經PC時代、移動時代的幾輪行業變革,如今已經是人工智能的戰場。這個時候想要回歸中國、重啟搜索的競爭,怎么看都有點不合時宜——這已經是前一個時代的游戲。
而不論是搜索還是人工智能,本土領軍者百度相對于谷歌都已經積累了深厚的優勢,谷歌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中國市場攻下一城半池,恐怕只能鎩羽而歸。更何況,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出臺了將人工智能列為國家戰略的政策,企業的人工智能計劃往往和政府密切互動,對外國公司的介入大多心態戒備。
單從搜索市場來看,谷歌就面臨重重困難。最新市場調查數據顯示百度在國內市場已經占據超過7成的份額,在移動端,“手機百度”已經改名為“百度”,6月平均日活用戶達到1.48億,峰值突破1.5億,同比增長17%。對于單一市場的搜索業務,重要的競爭力來自于對本地化內容的索引和抓取能力,并通過本地化信息和服務來滿足用戶需求,百度在這個領域已經不間斷耕耘了十幾年,而谷歌對應的中國市場的內容與數據庫已經出現了難以彌補的斷層,很難在為中國用戶提供本地化的搜索服務。
在代表未來趨勢的人工智能領域,谷歌不僅在技術研發方面落后于百度,在市場教育和商用化領域更是遠遠不及。例如百度2016年推出的feed信息流服務,差不多半年谷歌才開始涉足其中,并推出了類似的Google Feed;百度神經網絡翻譯系統的上線則領先了谷歌同類產品差不多一年。此外,在智能助手、智能硬件等領域,谷歌的產品化進程更是遠遠落后于百度。對此甚至有業內人士評價稱,谷歌AI還在“找辦公室”,百度AI的無人車早就上路了。
由于植根中國市場,百度在AI產業化領域也摸索出了一套越來越成熟的路徑、從無到有搭建起一套屬于中國的行業生態——通過Apollo、DuerOs等開放平臺,百度在中國拉動了一批對人工智能充滿熱情的各行各業開發者、廠商,商業化落地進展迅速——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中國AI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作為推動者的百度則成為外媒口中中國AI的“關鍵先生”。
百度不僅在技術層面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紅利,還對中國AI發展的政策制定和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以無人駕駛領域為例,2016年,百度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兩會提案中呼吁加快制定和完善無人駕駛汽車相關政策法規,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測試和商業化應用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9月,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前期組織起草了《智能網聯汽車公共道路適應性驗證管理規范(試行)》初稿(以下簡稱“管理規范”),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主導建設的“國家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區”也宣布正式啟動全球第一條智能網聯汽車潮汐試驗開放道路服務區域。相關法規的落地和測試區的建立,與百度推動和建言不無關系,政策的利好和與地方政府的積極合作,也大大助推了百度無人車在各省市的路測、量產乃至商業化運營——在被稱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百度Apollo承擔了參與建設智能交通的重任。
從如今的市場格局來看,無論是已經穩定發展的搜索業務,還是未來前沿的人工智能,谷歌在中國市場都劣勢明顯。即便有機會回到中國,只怕更可能步以往無數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后塵,曇花一現或淪為雞肋,最終獲被本土公司收購、或干脆退出。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