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評選近幾年發展最快的app,那么今日頭條一定是位列榜單之中的。這個產品在新聞閱讀這個領域起步,獨辟蹊徑的將不同的信息源整合在一起,通過智能推薦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閱讀體驗,以此在競爭激烈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異軍突起,成為重要的巨頭。
2018年7月,今日頭條發布了搜索引擎,其搜索范圍不僅僅局限于站內內容,而是實現了全網搜索。百度的內容信息流產品上線時間更早,2016年提出并逐步在百度旗下產品中增加了信息流功能,全面推廣則是從2017年開始。
從極光大數據的iAPP數據上看,2017年之前,百度的月均DAU實際上處于下滑態勢。這個趨勢實際上延續了多年,反映出網絡內容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過程中,百度搜索面臨的尷尬局面。
盡管向信息流轉型有點晚,但效果還是值得肯定。從2017年的最低點開始,百度的活躍用戶上升趨勢明顯,甚至逐步與今日頭條拉開差距。反觀今日頭條,在推出全網搜索引擎之后,其活躍用戶數量基本沒有上漲,一直處于平穩狀態。
在過去,作為搜索為核心功能的百度,秉承的理念是讓用戶花在產品上的時間越少越好。在這一理念下,百度確實打磨出了非常優秀的搜索工具。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被一個個app割裂開來,于是留住用戶、深度經營流量則成了新的產品思維。百度原有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
不過幸運的是,信息流產品并不像社交那樣天然容易被壟斷。信息流資訊的需求場景并非剛性,用戶常常是抱著消磨時間的目的,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這樣,在產品中嵌入信息流,讓用戶“順便”閱讀,逐步培養使用習慣,這樣的邏輯更為順暢。
相反的,搜索是一個相對剛性的需求,用戶有明確的目標。這個時候,用戶往往傾向于選擇過去已經習慣的搜索引擎,而非因為花在頭條上的時間更多就“順便”選擇頭條來搜索。
信息流產品最大的門檻在于冷啟動的用戶興趣數據積累上。這對于百度也并非難事,通過有目的性的搜索可以更好的分析出用戶的非目的性閱讀興趣。而搜索需要的對用戶自然語言的語義分析能力,頭條短期想要達到較好的效果,難度就要大得多。
盡管這些特點表面百度相比頭條,在對方地盤的競爭,更有優勢。但還必須看到的是,起步較晚的百度,其每日人均使用時長上,同今日頭條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據極光iAPP的數據顯示,其差距約為一倍。說明在留住用戶這一塊,百度做得還遠遠不夠。更多用戶使用百度還是僅僅是搜索。未來想要改變用戶習慣,恐怕還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