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只是廉價解決方案。”AMD在2015年時曾這樣說道,而Ryzen在那時不過只是一堆讓人心懷期待的PPT。但AMD和媒體都知道,想要在性能和價位上同英特爾競爭,那將是一場硬仗。推土機架構(gòu)失敗了,自己在高端臺式機和服務器CPU市場又被英特爾逼上絕路。如果你在多媒體制作和游戲方面有所需求,英特爾是最佳選擇。
但隨之而來的Ryzen卻讓情況變得有些不同。這是一款8核16線程的芯片,也是AMD對CPU架構(gòu)的一次徹底反思。和推土機相比,它對于IPC(每時鐘周期執(zhí)行的指令數(shù))的提升達到了40%之多(實際評測中的提升更是高至52%)。這些不禁讓人開始憧憬——雖然有點天真——經(jīng)過數(shù)月的高調(diào)宣傳之后,AMD或許終于可以奇跡般地追趕上英特爾,甚至是擊敗他們。
但是,現(xiàn)實往往比我們所想的要更加復雜。擁有8核/16線程的Ryzen 7在多線程任務中的表現(xiàn)絕對是怪獸級的——對于一直忍受著英特爾Extreme Edition系列超高售價和志強處理器主頻限制嚴重的多媒體工作者而言,這顯然是一個好消息。但在純粹的IPC表現(xiàn)上面,Ryzen 7只比Broadwell-E好一點,和目前的主流架構(gòu)Kaby Lake相比還有一段差距。更重要的是,它的游戲性能還存在十分怪異怪異的不穩(wěn)定。在4K分辨率下,Ryzen的表現(xiàn)和英特爾旗鼓相當。但當分辨率降至1440p或1080p時,游戲幀數(shù)——以及重要的第99百分位數(shù)最低值——都被甩在了后面。
在這款處理器發(fā)布距今的2個月時間里,我們雖然看到了一系列的系統(tǒng)/BIOS調(diào)整和補丁,但Ryzen的性能表現(xiàn)卻沒有發(fā)生任何大的變化。Ryzen如今已經(jīng)從高端Ryzen 7(8核)拓展到了中端Ryzen 5(6核和4核),但后者的表現(xiàn)和同系列高端型號并沒有什么不同:它在處理某些任務時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能力,但其他一些任務的表現(xiàn)卻乏善可陳。和英特爾Broadwell-E一樣,AMD這個架構(gòu)并不值得無腦推薦,而是應該進行更加謹慎的背書。
Ryzen 5的情況更是如此。本次評測所測試的6核/12線程1600X(240英鎊,約合人民幣2141元)和4核8線程1500X(175英鎊,約合人民幣1561元)都是和英特爾酷睿i5主流處理器直接競爭的型號。在幾乎相同的售價之下,Ryzen 5比4核4線程的酷睿i5 7600K(230英鎊,約合人民幣2052元)或7400(170英鎊,約合人民幣1516元)多了額外的2個核心,線程數(shù)量也翻了一倍,并擁有對于超頻的全面支持。但Ryzen依然并不適合每一個人——英特爾處理器在游戲方面的表現(xiàn)確保了這一點。但這一次,AMD終于擁有了一款具備競爭實力的替代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