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315晚會結束了,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絕非一場晚會就能承載的。
雖然頂著所謂“共享單車”的光環,但實際情況是,不論是ofo、摩拜,還是智享、bluegogo,抑或是永安行,本質上都是“單車租賃”服務。
那么,從“租賃服務”來看,這些如火如荼的所謂“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服務,到底有那些“消費陷阱”或“霸王條款”應該予以重視呢?
服務本質:所謂“共享單車”應為商業性質的“互聯網+單車租賃”服務
從服務本質上來看,這些單車租賃平臺或服務與其他領域的租賃服務并無多大區別。
各個平臺作為車輛所有人,將其自有車輛用于出租經營,本身是很常見的商業服務,并無特殊之處。
只不過,在租賃服務達成合意、履行及支付過程中,引入了很多“互聯網+”元素,也就是利用很多了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技術,比如地圖、定位、支付等技術。
與此前各個城市已有的“公共自行車”相比,1)從屬性上看,前者屬于公益性質的,所謂“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屬于商業服務或以營利為目的服務,2)從服務特點上看,前者屬于有固定停車位置,后者屬于無固定停車位置的服務,多是隨意停放;3)從使用體驗來看,由于公共自行車是“有樁租賃”,受制于“停車樁”數量及布局,可能取還車不便,而“互聯網+租賃單車”屬于“無樁租賃”,因此取還車體驗較好。
但是,不能因為所謂“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服務也是面向公眾提供服務,就推定其也屬于公益服務或公共服務,比如無償劃定特定單車平臺或品牌的車輛專用停放區域。
霸王條款:計費標準、充值規則、退費規則存在眾多不合理現象

目前,不論是小黃(ofo)、小藍(bluegogo),抑或是小橙(摩拜)、小綠(智享),這些名曰“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的廠商或平臺,用戶租車的前提是預先繳納押金。
其中,ofo、bluegogo的押金收取標準為:99元/人或賬戶,而摩拜、智享的押金收取標準為299元/人或賬戶、200元/人或賬戶。
事實上,各家平臺押金標準的多少是如何確定,并不透明,但是有高有低、有收押金有免押金,尚未侵害用戶的自主選擇權。
但在計費標準環節,有些平臺的說明則存在明顯的涉嫌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問題。
目前,ofo、bluegogo、摩拜、智享的計費標準分別為:1元/小時,0.5元/30分鐘,1元或0.5元/30分鐘和1元/次(每30分鐘計費一次)。
簡單說,這些名曰“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的計費規則大多是計時收費,個別屬于按次收費,但是按次收費時,每次計算單位又是以時間為區分條件的。
由此可見,“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的收費規則本質上都屬于“計時付費”的。
但由于個別平臺提供“預約開鎖”或“預約訂車”服務,所以,多出了一項“預約訂車計時收費”,比如智享單車。
但由于規則說明不清晰,會讓用戶誤認為是“約車”就是“租車”,進而將其“約車”免費時段設定誤認為是“租車”免費時段,進而誤導用戶選擇掃碼用智享單車,而鎖車結算時才發現“約車免費時長”不等于“租車免費時長”。

在充值環節,智享單車、摩拜單車的正常充值單位均為1元起任意金額,而ofo充值單位則僅提供20元、50元、100元三檔供選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充返活動”期間,摩拜單車針對蘋果手機提供的充值規則,也只提供固定金額充值,分為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四檔。


顯然,ofo、bluegogo、摩拜、智享等“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雖然提供的“計時單車租賃”服務,且計費標準或以半小時為單位,或以一小時為單位,費用金額為0.5元或1元。
但在用戶充值時,包括ofo、摩拜都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則,其中,ofo完全不提供基本計費單位充值,而摩拜則有選擇性的不給蘋果手機用戶提供基本計費單位充值。
退款環節,對于押金的退還,包括ofo、bluegogo、摩拜、智享等“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平臺或服務,在北京地區基本都可以做到“及時退還”,只要用戶點擊申請,均能在3分鐘內實現原路退款。
而對于租賃費用的充值,ofo、摩拜、智享等“共享單車”實為“互聯網+租賃單車”平臺或服務,雖然在最新的協議中表示“余額可退還”,但是,在錢包頁面并無“申請退余額”的入口,而需要用戶人工跟客服或發充值明細到特定郵箱申請。
當然,由于各個平臺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不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對押金和消費充值可能開立了不同的收款賬戶,增加了對用戶交易付費金額管理難度,但是,原本可以直接“余額退還”的操作,流程變得復雜而繁瑣,增加了用戶申請退款的難度,進而導致此部分資金被“不當截留”。
據現代金報報道,寧波的徐女士表示摩拜單車的“APP里并沒有退還余額的通道,于是我找到了設置里的‘關于我們’,撥打了數次摩拜單車的客服電話4008117799,人工客服始終無人接聽。”
隨后,現代金報記者也嘗試撥打摩拜的客服熱線,試圖退款,在接連撥打10多通電話后,終于等到了工作人員:“要退余額是嗎?可以的,麻煩提供一下注冊的手機號。”
顯然,不論是由于后臺支撐不足,還是其他原因,對于用戶的“余額退還申請”不能及時響應及處理,勢必會增加用戶對平臺的不信任感。
此外,原本可以通過技術解決的問題, 現在需要用戶聯系人工客服處理不僅增加了用戶的不安全感,也凸顯了平臺盲目加大車輛投放而未做好相應服務準備的尷尬。
而針對各個單車平臺在押金收取標準、充值單位設置以及充值余額退還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現象,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工商部門或相關部門也應加大監管力度。
否則,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行業、社會和廣大民眾。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