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一直認為研發非常重要,稱其為企業生存的最大支柱也毫不為過。但是前兩天我聽到某自主品牌車企決定停止研發變速箱的消息,心里一下子很不是滋味,想了很多,決定與大家分享一下。
像汽車這樣的技術型產業,用更新更好的技術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而我們消費者,也都偏向于購買有著新技術的新款車型。再加上現在各項法規日益嚴格,老舊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環保、安全之類的要求。同時,“自主研發”這個詞似乎很有魔力,不僅說出去很有面子,還值得大家鼓勵。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便造就了企業們砸錢研發新技術的動力。
身為汽車界研發大戶的德系品牌,經常能拿出許多新技術吸引大家的目光。從前幾年大眾在國內開始推廣渦輪機,到今天也已經歷過數次改款,全新的1.5TSI發動機也離量產裝配不遠了。除了發動機大換代之外,內在小技術也在不斷升級:新渦輪、新燃油噴射、新工藝等等,這里不一一列舉。其它諸如奔馳、寶馬、保時捷等品牌,也都經常在用更新的技術來不斷挑戰工程上的極限,順便榨干大家的錢包。
有不少人喜歡用華為作例子,來說明自主研發的好處。華為作為世界電子業的研發大戶,每年投入無數資金用來研發新產品。而作為高投入的回報,如今華為在電信領域手握大量技術專利,成為了業內領軍企業。
研發新技術固然好,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燒錢并不輕松。對于實力偏弱,資金也不豐富的中國自主品牌來說,更是如此。
投入研發的資金不足,很難真正研發出強有競爭力的產品;而投入資金過多,企業資金鏈能否承受本就是一大問題,更何況汽車公司必須要考慮投入產出比例等棘手的事情。
我們來算一個簡單的數學題。2015財年,全球研發燒錢最厲害的大眾公司,其總研發費用約為131億美金,而2015年大眾集團的所有車型銷量約為993萬輛,也就是說,平均一臺車的研發成本占到了約9000元人名幣。用高銷量來分攤研發成本這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即使有大眾集團這么高的銷量,也難以分攤它研發燒掉的資金。前幾年法國標致雪鐵龍在國內投產的1.2THP發動機,雖然大家都對發動機本身大加贊揚,但是國產幾年也難以平攤成本,導致車價居高不下,大家看著也覺得惋惜。
與自主品牌汽車情況類似的小米手機也是如此,本想通過自主研發CPU芯片,來降低其整機成本。作為小米手機處理器的供應商則發話說“沒有3000萬臺的銷量,做處理器還是虧錢”。最終使用自主處理器的紅米2A也只是曇花一現,小米還是老老實實使用高通和聯發科的處理器去了。
如今擺在自主品牌汽車面前的難題與小米的情況十分類似:本想通過自主研發,規避各種專利授權費用,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降低成本,同時還能以“自主研發”之名吹牛。可惜現實殘酷,汽車發展到今天,想要研發新技術已經越來越困難,研發成本越來越高,許多國際大廠都開始“抱團取暖“,用性價比作賣點的自主品牌汽車,想通過自主研發來降低價格,其道路之艱辛可想而知。
而如果真放棄自主研發,全部采用供應商提供零部件來“拼湊“汽車呢?這條路也不好走。這里仍然用電子產業打比方,如今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都采用通用件的做法,處理器、顯卡、內存之類主要零部件都采用大廠標準件,廠家自己設計外殼、打上自己的品牌銷售。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利潤低下,大部分利潤被上游供應商賺取,自己只能賺個“辛苦錢”,除非能獲得足夠的“品牌溢價”,賣logo賺錢。好在汽車的“外殼”比電腦外殼重要很多,空間、安全、底盤調校、內飾配置等等部分,都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不至于像電腦那般“殘酷”。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