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擴張之后,共享單車行業開始進入精細化運營。進軍海外不足一年半的ofo小黃車,也吹響了撤退集結號。

根據公開報道,近一個多月以來,ofo被曝撤出或暫停部分業務的國家和地區至少有7個,包括印度、以色列、中東、澳洲、德國、美國、西班牙等。有業內分析指出,接下來這份名單可能還會加長。
有人將ofo的撤退歸因為在海外遭遇水土不服,比如,海外用戶出行習慣與國內不同,粗放式的管理也備受爭議等。不過,不管是使用效率還是管理問題,反映到公司賬面,都是成本問題。
7月25日,據《連線》雜志消息,ofo放棄了英國多個小城市,其背后原因在于規模和財務問題,而非因為單車被蓄意破壞。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向TechWeb表示,“近期ofo負面消息不斷,資金應該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之前較為粗放的經營模式已不再合適。”
一個月內撤出多家海外市場
ofo在海外的擴張復制了國內市場的競爭手段,都是要速度上比競爭對手更快。截至2017年底,ofo海外運營城市已經超過50城。
這種擴張也為ofo帶來了運營、人員管理、與當地政府關系等方面的壓力,今年6月,便有媒體報道稱ofo海外事業部解散,裁員、暫停業務的消息時有傳出。
7月6日,ofo對外宣布海外市場已經完成開拓業務階段,將開啟第二戰略階段,篩選重點市場精細化管理運營,深化全球合作。并由ofo創始人兼CEO戴威直接負責海外業務。
戴威表示,在新戰略階段,我們將精細化管理,提供差異化服務。“在海外人員的配置上,也會根據新的戰略需要進行優化調整,提升海外各個團隊的管理機制,以達到更精細、高效的運營效果。”
隨后,ofo在海外市場撤退的消息便不時傳來。7月初,ofo退出以色列及中東地區的業務運營;7月11日,ofo宣布逐步關停澳大利亞業務;7月15日,ofo宣布將在未來幾周內負責任地退出柏林,這也是其在德國的唯一投放地;7月19日,ofo被曝將關閉多數美國業務;7月24日,ofo宣布將退出西班牙馬德里的業務;7月25日,外媒報道稱ofo放棄了英國多個小城市。更早之前,ofo宣布關閉印度業務。
對于撤退原因,ofo歸結于“戰略調整”,其在回應中也提到海內外用戶行為習慣不同(例如悉尼用戶每天平均騎行的次數僅為0.3次),用戶蓄意破壞單車,以及亂停放等公共管理問題。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撤退的主要原因還是不想燒錢了。陳禮騰告訴TechWeb,對于ofo來說,“停止部分需要一定時間與精力去培養的國外業務可以縮減開支,也可以進行資源的更好利用,在發展較為良好的市場進行精耕細作,開源節流。”
在ofo的規劃中,新階段將對新加坡、美國、法國這一類規模大或增長迅速的地區,進行精細化運營。ofo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其新加坡累計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用戶約占總人口五分之一,平均周訂單約100萬單。
國內戰局不容樂觀
除了不斷收縮的海外業務,ofo在國內市場也面臨很大挑戰。
去年底,共享單車兩巨頭摩拜、ofo被曝出資金鏈緊張、挪用用戶押金等問題,雖然二者均回應稱,押金可以秒退,但還是無法打消消費者的疑慮。直到摩拜被美團收購,ofo拿到超8億美元E+融資。
如今,摩拜背后有美團,哈羅背靠阿里,不向巨頭靠攏、獨自奮戰的ofo顯得勢單力薄。
在業內公認免押金已成行業大趨勢的情況下,ofo在今年6月份,全面取消信用免押金,而摩拜則在7月份宣布全國范圍內免押金,更早的3月份,哈羅也宣布全國免押。
此外,ofo在多個城市調整收費計算標準,也遭到不少用戶質疑,ofo在變相漲價。對此,ofo回應稱,“這不是漲價。是我們為更好服務用戶,根據用戶不同用車需求,探索更趨合理的計費方式。”但總的來說,ofo確實提高了騎行價格。
在政策層面,共享單車行業還要面臨單車“限投令”,以及投放3年應更新或報廢等壓力,目前,多地已經出現的共享單車“墳場”,也讓人們對整個行業前景感到擔憂。
為了提升用戶活躍度,ofo、摩拜、哈羅近期又開始了新一輪價格補貼戰,都推出了年卡活動,摩拜單車年卡價格為240元,哈羅單車年卡價格為120元,ofo小黃車年卡目前限時99元(原價199元)。
同時,三家公司也都推出了邀請好友返現活動,摩拜用戶邀請好友購買后還可獲得現金獎勵,成功邀請一位好友獎勵20元,兩位獎勵30元,最高可累計獲得獎勵1000元;哈羅單車用戶邀請好友成功用戶后可獲得5天免費騎行卡;ofo小黃車成功邀請一位新用戶最高可獲50元獎勵,兩位獎勵100元,累計獎勵不設上限。也就是說,ofo的讓利力度是最大的。
在經歷海外業務撤退、拖欠供應商欠款、裁員等輪番報道后,ofo此次推出的補貼讓不少人感到驚訝,ofo對外稱,其“自我造血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但未對此次補貼資金來源作出回應。
ofo的自救
事實上,今年以來,ofo已經開始積極探索更多商業化的可能性。包括車身廣告、APP端內廣告、企業年卡組成的B2B、金融、本地生活服務,以及區塊鏈技術等。

根據網上流傳的一份ofo廣告刊例顯示,ofo車身廣告最低價位是160元/輛/月,最高的品牌定制車是2000元/輛/月。App的廣告則以開屏廣告、彈窗及騎行結束頁為主。
不過,北京、上海等地隨后發布新規,共享單車禁止設置商業廣告,ofo、摩拜在回應時也表示,將積極配合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車輛不得設置商業廣告”的有關規定。
5月,ofo與GSELab合作在新加坡上線騎車挖礦功能。用戶在成功完成騎行后,將通過ofo新加坡app獲得GSE的token。這些token可以用來交換ofo通行證,在未來的加密貨幣市場上兌換其他token。
ofo對此回應稱,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鼓勵用戶多采用騎行這一出行方式,同時強調沒有籌備任何ICO,5月17日,ofo宣布成立區塊鏈研究院,隨后有消息稱,ofo在日本也推出了騎車挖礦功能。
6月,ofo在其App內上線信息流服務功能“看看”,內嵌新聞信息聚合功能模塊,從出行工具衍生出資訊平臺,ofo此舉也是想通過自身流量優勢去爭取更多商業化可能。
據《財新周刊》報道,6月ofo已在百座城市實現了盈利,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和成都6座一線城市,以及百座三線城市。ofo確認了該消息。
一個月前,ofo B2B業務負責人邵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ofo B2B各項業務進展順利,目前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同時ofo在國內100余座城市也已實現盈利。”
在商業化嘗試方面,ofo是比較積極的一家。有業內人士指出,ofo在商業化方面的探索,對行業發展有積極意義,但是否有借鑒意義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不過,對于用戶來說,我們關心的還是,ofo什么時候免押金?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