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黑馬
8月14日,星環科技3.0大數據研討會北京站上,創始人兼CEO孫元浩除了介紹公司的發展趨勢及產品路線,還透露了一系列的數字:已有1020家客戶,這些客戶分集中在北上廣深;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并已出海至新加坡,休斯頓,多倫多……

星環科技成立于2013年,總部位于上海,定位于提供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技術平臺。
星環科技成立之初,流行的是大數據1.0的概念,大部分公司都是使用開源的軟件,用API去開發編程。這樣帶來的問題是,產品受限,而且只有大公司才有玩轉大數據的能力。星環科技抱著想讓更多客戶享有大數據能力的想法,專注在大數據的數據庫化上。
“大數據引入的核心是無限的、可擴展的計算能力,而數據庫的優勢在于良好的應用生態對接。。我們如果把數據庫的能力和大數據的能力結合起來,就會有非常好的再應用性,也可以大大降低開發難度。”星環科技研發總監劉汪根對i黑馬&B2B圈表示。
大數據2.0時代是一個百花爭鳴的時代,更多的玩家參與到了技術角逐中,誕生了很多全新的技術,能解決更多業務場景下的實際問題。
2017年起,結構化數據的處理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此后人們開始把關注焦點轉到了非結構化數據處理上面,特別是圖像、視頻、語音、文本的處理。人們將此前在非結構化數據表現出眾的深度學習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 大數據技術開始進入3.0時代。據劉汪根介紹,星環科技具體的做法是:
其一,建立統一的數據的平臺,將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匯起來,也可以依賴智能化的方式來梳理數據,并保證數據質量。
其二,建模型生態、應用生態。
其三,通過云化的PaaS層提供開發平臺,用戶無需關注底層細節,讓服務隨處可用。過去,當客戶需要去用大數據服務的時候,先要立項,再找廠商走流程,初次獲取成本高,需要構建團隊,而且經常采用煙囪式的開發。星環科技希望的是,服務可以立馬可用,不管是做數據、提供數據、分析數據,還是做開發模型的人,都能夠找到他期望的工作平臺和工作方式。
據孫元浩介紹,大數據3.0時代具備6個技術特征,分別是:統一的數據平臺,大數據平臺可以支撐企業來構建數據湖、數據倉庫、數據分析集市以及數據科學實驗室;統一的編程語言,使得大數據平臺不再有很高的準入技術門檻和團隊構建成本,用SQL和R/Python就可以完成數據業務的開發工作;完整的數據工具棧,支持數據處理全生命周期,實現BI與AI的融合;容器化的彈性資源管理和調度,在容器云上同時支持大數據和AI應用,實現了AI + Big Data + Cloud的融合;通過數據資產服務、應用市場和模型市場,實現企業數據和應用生態的融合。
在活動現場,孫元浩這樣描述公司的愿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成為全球前三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平臺供應商。
活動結束后,包括i黑馬&B2B圈在內的媒體采訪了星環科技研發總監劉汪根,以下為問答精選:
記者:原來星環科技只有一條產品線,后面逐漸拆分出人工智能、大數據、數據處理等等多條產品線,這個之間的內部邏輯是什么?在ABC的融合時代,為什么還要把產品線進行更細的拆分?
劉汪根:第一,客戶業務需求不太一樣。有一部分的客戶,是分階段來走的,比如先用兩年的時間去建大數據平臺,數據都梳理差不多了,才考慮去建人工智能平臺。產品線的分開,也是順應市場的需求。
第二,星環科技最早期只有TDH一條產品線,2015年開始在孵化Kubernetes和容器技術,經過團隊的客戶努力可以滿足企業的大數據PaaS的業務需求,因此從產品定義上可以獨立出來,也就是現在TDC產品線。另外從2015年起,星環科技的產品一直在增強數據挖掘平臺的功能,這部分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也我們內部也匯聚了更多的數據科學家來完成這部分的研發工作。拆分產品線,可以更好的激勵研發團隊創造更好的產品。
記者:如果以現在星環科技提出的大數據3.0標準或是融合的理念來判斷的話,現在國內有哪些行業,哪些企業在實踐當中是比較靠前的?
劉汪根:在星環科技的幾個重點領域,頭部客戶都有比較好的使用情況。因為頭部客戶都是大型集團企業,對數據化運營也比較早就開始摸索,同時基于云上的資源部署的需求也比較突出。同時眾多的行業也已經意識到技術的進步對業務創新產生的驅動力,相信在一段時間內,會有比較多的領域跟上技術前進的步伐,將順應技術進步的產品應用到具體的業務中。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