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很多創業者功敗垂成的一年,失意者大多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流量紅利枯竭”。這是個簡單粗暴的判斷,而真實的情況顯然要復雜得多。
擺在面前的事實是,部分扎根垂直領域的APP在“寒冬”中持續保持著高增長。截止2016年12月,短視頻APP快手的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4000萬,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億;今日頭條日活躍用戶超過6300萬,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76分鐘,在去年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營收60億元的目標;早在去年年中,WiFi萬能鑰匙宣布用戶量突破了9億,月活5.2億,在國內用戶規模僅次于騰訊。
與此同時,微信繼續快速膨脹,奔向“流量黑洞”的最終形態。去年底,在微信團隊公布《2016微信數據報告》中,微信的平均日登錄用戶達到了7.68億,一半用戶每天使用時長90分鐘。和2015年進行比較,更能理解這些數字背后的意義:2016年,微信日登陸用戶增長35%,日發送消息總次數增長67%,日成功通話總次數增長180%。
上述垂直領域的贏家與微信存在一個共同之處——他們的流量來源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大的三四線以下城市及鄉鎮。在北上廣深的流量增長幾乎停滯的時候,過去被視為“只會用手機來打電話發短信而不會上網”的四線以下用戶,成為了新的流量爆發來源。
新流量巨頭們的花式崛起
流量紅利枯竭的判斷,緣于移動互聯網進入平緩增長期。但只是部分的現實。
的確,對于一二線城市的人們來說,智能手機已經成為身上的另一個“器官”,從閱讀、追劇、聽歌等娛樂需求到購物、叫車、支付等生活需求,都有成熟的APP提供服務。在北上廣深,無論是用戶數還是人均使用時長,增長空間都極其有限。
但是當我們把眼光放到四線以下城市,情況則大不相同。受限于硬件水平、基礎網絡、整體氛圍,四線以下城市用戶使用網絡的習慣存在巨大的差異,很多在北京上海備受好評的產品,到了一個小城鎮里則無人問津,同樣,一線城市的人們也常常詬病“小地方的審美”。
以快手為例,快手用戶在二三線及以下地區滲透率極高,創始人宿華曾表示,“快手是面向所有普通人的一款產品,不是針對某一類的少數人。……如果現實中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占多數,那在快手也是如此。我不會偽裝成全天下都是一線城市的生活。”
每個不同地區的用戶都能在快手的視頻中看見真實的生活,盡管他們所理解的“真實”在一線城市的人們看來如同天方夜譚。真實成就了快手的爆發,對于一個五線鄉鎮的普通用戶來說,通過快手上傳視頻并獲得大量的關注,這種愉悅的感受會促使他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其中。
今日頭條也是類似。基于個性的推薦引擎會不斷將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推送到你的面前,誘惑你不斷點開,在精英人士看來“無聊”、“缺乏價值”的內容,卻恰恰可能是四五線用戶消遣的談資、打發時間的利器。
WiFi萬能鑰匙則在于它為上述“殺時間”工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流量,進而成為當下移動流量的新增長引擎。相當一部分用戶在接觸WiFi萬能鑰匙之后,從非網民轉變為網民;絕大多數用戶在WiFi萬能鑰匙提供的免費網絡下,延長了在網時間。畢竟,無論是短視頻或是圖文資訊閱讀,都極其耗費流量,而這對四線以下用戶來說,上網流量費用仍然是一筆不可忽略的支出。
因此,有人提出,關于流量的準確說法應該是“一二線城市的流量紅利已經枯竭了”,但在一線城市創業者從未踏上的土地,仍然埋藏著大量的機會,正在被各個垂直的APP逐個挖掘。
BAT筑起“流量”護城河
巨頭們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騰訊已經早早開始布局。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的雙子星矩陣,徑直對標今日頭條;騰訊WiFi管家,瞄準的是WiFi萬能鑰匙;不久之前,微信開放了上傳本地視頻功能,錄制視頻的時間也由原來的6秒增加到了10秒,并且還可以對視頻進行剪輯,合成、增加特效,這無疑將推動小視頻在社交圈中的傳播。
在初代iPhone誕生紀念日發布的小程序功能,則揭示了微信成為移動時代APP Store的野心。馬化騰是如此解釋的:“我們要打造這樣的底層,能夠讓所有生態中所有的合作伙伴、所有的傳統企業、所有的政府部門基于這樣非常良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它的效率。”微信已經擁有了很多,但小程序其實是想把其它APP帶來的流量紅利,納為已用。
百度重新將內容分發作為其戰略重點之一。和騰訊不同之處在于,百度不拘泥依靠百度APP占據流量的入口,還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流量獲取。百度的信息流不僅可以在手機百度等內部渠道推送,還可在百度聯盟伙伴等外部流量渠道分發,覆蓋蘋果、小米、華為、WiFi萬能鑰匙等各領域企業的產品。
百度搜索公司總裁向海龍表示:“合作實現雙贏,外部合作方則為百度帶來海量的用戶,比如WiFi萬能鑰匙是不斷把非網民轉變成網民,從而不斷輸送流量紅利。”
阿里的產業布局更偏重線下。菜鳥網絡可深入到縣級、村級服務站點;村淘網直接面向農村消費者,經營的品類和品種均具有特定性;螞蟻金服支撐起整個農村供應鏈運營的體系。應該說,阿里很早便意識到了線上流量的有限性,而逐步將網點、物流等線下資源納入生態體系中。
在阿里的戰略里,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10年是新零售的時代。機會和挑戰不在線上,而在線上和線下的結合、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的結合。
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流量紅利”,任何判斷都為時過早。在PC時代,不少人曾感嘆BAT以外再無機會,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期,夾縫中又生長出新一批準巨頭公司。現在,當你感嘆“流量紅利枯竭”的時候,你可能正在又一次錯過它。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