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照馬云之一貫強勢,錯失將美團納入囊中的如意算盤,阿里絕不會善罷甘休。
一、第一梯隊:說是三分天下,事實上卻是騰訊、阿里的瑜亮之爭
媒體忽悠家們都說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業務整合)是互聯網等最后一個焦土戰場,事實上卻是國內BAT們創新乏力、只能轉向圈地的一個病兆。連煙囪都非要扛著上網賣,不 計成本和便利性,這是什么節奏?純粹的Money Talks。不管是騰訊、阿里,還是百度,誰有錢,就買下一切,不管它是不是創新公司,或者價值公司。
在所謂的BAT第一陣容(Baidu、Alibaba、Tencen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里,說是要三分天下,但事實上,只是騰訊和阿里的爭斗。百度雖然這次花了數十億美元砸向百度糯米等O2O業務,純粹是大海撈針,湊熱鬧用的。
這里不妨簡單分析一下BAT的O2O戰略布局:
1、阿里巴巴獲勝指數:★★★★
阿里的長處在它的三樣寶:電商業務、支付工具和資本+戰略,短處同樣明顯:一個可延展的優秀技術平臺、以及過于剛性的、拿錢砸死人的資本戰略。
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自不用說,把從一根發卡到一輛拖拉機全部搬到網上賣,這就是最大的O2O,但天貓的用戶體驗缺陷和淘 寶的假貨,正在蠶食阿里的業務增長基石,這從它連續幾個季度的業務增長放緩(增長速度只有京東的一半)就能看出;支付寶當然是所向披靡,它將來和銀聯支付 的正面對抗已經不可避免;阿里最有錢,這全世界都知道,而馬云的戰略能力,連洋人都折服。

無論是來往蛻變為裹帶情色的閱后即焚,還是阿里重拾半死不活的口碑網,阿里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阿歷克斯之踵路人皆知;同樣的資本戰略上,阿里也是利弊互現,錢砸得猛,但馬云身上強烈的控制欲,使得它收購的UC、高德和優酷,都不會好到哪里去。
2、騰訊獲勝指數:★★★★★
和阿里相比,騰訊手里同樣有三件寶:業界霸氣泄露的移動應用技術平臺(QQ+微信),支付工具(微信支付)和資本+戰略。
騰訊擁有馬化騰這樣業界稱道的最大的產品工程師,加上公司內部的分權和創新激勵機制,注定了李小龍的微信不可避免只能出 現在這里;在支付平臺方面,微信比支付寶有著更好的移動應用場景(用戶體驗更有粘性、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在戰略方面,騰訊雖然同樣財大氣粗,但是馬化騰 的“20%”戰略(和58同城、大眾點評、京東、搜狗等戰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并不謀求控股,更注重應用平臺和垂直業務之間的戰略協同),使得騰訊更注重自己“連接一切”的“連接權”,通過合縱連橫、連接一切的戰略設計,確立自身在業界的霸主地位。

騰訊的缺陷也相當明顯。線下業務的缺失,才使得騰訊痛定思痛,不得不開放自己的技術平臺,以“連接一切”來強化自身的戰略地位,同樣,基于這一點出發的“柔性”合作戰略也是出于迫不得已,以不追求對所投資企業的控制權來獲得最大的產業生態。
2、百度獲勝指數:★★★
百度在搜索服務領域占據了絕對壟斷地位,從某種意義上,這種輕易獲得的市場地位也損害了百度的進攻性。李彥宏當年痛斥公 司內部缺乏狼性、以及大企業病也與之不無關聯。當然,百度雖然不像阿里(166億美元現金和投資收益)、騰訊(940多億人民幣現金和投資收益)那樣富 有,但同樣不差錢(110多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和投資收益)。

百度業務上的問題還是大企業病和其主營業務的封閉性。其巨額投資的O2O猶如大海撈針,前景并不明朗。
二、第二梯隊中,誰是阿里的“盤中餐”?
1、美大被收購指數:★★
第二梯隊中,隨著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張濤出局,王興離開馬云的控制圈越來越遠,考慮到團購現階段依舊是個燒錢模式,美團還處在規模擴張階段,并沒有發現真正的價值模式,因此它必須尋找像騰訊這樣的新的金主,并且主動向資本投懷送抱。
雖然美團有躋身BATM的天高心致,剩下的就看王興的命之厚薄了。不過,比照之前他創辦的校內和飯否的先例,最終都一無例外成了資本大佬的盤中餐,將來也未必樂觀。
2、京東被收購指數:★
剩下的京東,將是阿里未來最大的死敵。理論上來說,騰訊的未來在媒體,而阿里的長處在電商,兩家核心競爭的交集處會越來 越明顯;京東眼下規模雖比不上阿里,強東卻是高度聚焦的打法:電商、金融和技術三大塊業務之間高度協同,這和阿里遍地撒芝麻式的投資和“天下沒有不做的生 意”模式完全不同,僅僅從這一點來看,京東的未來潛力不可小覷。

京東眼下的短板是支付工具、業務規模和云服務。支付工具受到支付寶和微信等擠壓,優勢并不明顯;業務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未來至少還需要3-5年的巨大沉沒成本;最后就是包括金融在內的云服務還未能向亞馬遜那樣產生比較高的溢價。
2、58被收購指數:★★★
第二梯隊中,剩下的58同城不久前也完成了和趕集網的合并,在玩O2O的資本大佬中,算是屬于輕量級的(市值46億美元),而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和美團的市值分別為2043億美元、14675億港元、725億美元、419億美元和150億美元(美團為估值)。
58同城仿照美國的Craigslist起家,優點是服務中小客戶市場,接地氣,定位清晰,缺點是管理成本高,利潤率相 對低,需要規模效應。可惜阿里下手晚了,58早就接受了騰訊的戰略投資,而且理論上來說,58的業務模式和微信、QQ的平臺模式兩者之間完全可以取長補 短,相得益彰,但是如果和阿里合作,恐怕又只能融化其中不見影蹤了。

無論從那一家公司來看,阿里未來要在O2O業務上爭勝,除了自己像做來往那樣埋頭做口碑,眼下還看不到合適的收購對象(至于餓了么,更像是一個資本吹大的氣球,不到萬不得已,阿里不會吞下這一苦果),抓狂之余,其費心經營的口碑網幾度起落,會不會重復來往的命運呢?
對于BATM們來說,更大的危機在于,眼下的O2O還只是個燒錢游戲。誰的親爹更土豪,誰就可以跑馬圈地,攻打別人家的 城池,就像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的那樣,騰訊和阿里這些線上巨頭之所以熱炒O2O概念,只是為了圈地而圈地,為競爭而恨不能掐死對手,現階段很少有互聯網公司 潛下心來,為線下商家真正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新服務模式來。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