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米,最近是一片唱衰之聲!
從業績的滑落,主要是國外幾個機構出貨量的不一,到疑似抄襲,今天小米所遇到的輿論挑戰遠遠大于曾經的估值滑落爭議。

我并非小米的擁躉,在小米風頭正勁的時候不止一次批評過小米;而當小米風光不再時,我倒是希望更冷靜的看待這個已經洗去鉛華的品牌。
在我看來,痛打落水者,并非最好的選擇!
其實,國外數據機構的數據掐架,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數據的范圍不同,比如IDC所說的小米本年度第二季度出貨量為1050萬部,應該是指國內市場的出貨量。
至于疑似抄襲,Jawbone方面的指控,至今還沒有看到小米的回應。但小米音箱產品出來后,會有個結果的。這方面的問題,我更愿意他們法庭上見。就像小米手機當年在印度的專利遭遇,那樣最有說服力。
這里我并非為小米洗白,正如我不會刻意的去黑任何一個品牌一樣,我也不會刻意的去為誰說好話。
這幾天,我又看到一份數據。這份數據,算是比較詳細的。如果這份國內數據機構的數據沒有太大的水分的話,那我認為,若能挺過兩個季度,那小米也許就挺過去了!
最近,市場研究公司賽諾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Top20品牌銷量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整體市場銷量為2.5億部,其中華為銷售量達4377萬部,穩坐國內市場的頭把交椅,OPPO、Apple分別以2902萬部和2766萬部的銷量分列二、三位。
在報告中,我注意到幾個關于小米的細節。這些細節,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個細節,小米在總銷量上與前面對手的差距。
在2016年上半年總銷量前20名排行中,小米排名第五,為2365萬部。它前面排行第四的vivo,為2555萬部;而前面說過,華為銷售量達4377萬部,OPPO、Apple分別以2902萬部和2766萬部的銷量分列二、三位。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小米與它前面的對手vivo,差距并不是很大。
第二個細節,小米在不同月份的表現。
在2016年前五個月,小米每月的銷量都沒有超過400萬部,表現掙扎。但到了6月份,小米銷量超過了460萬部。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小米可能挨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第三個細節,小米在線下銷售依然不佳。
上半年,小米線下銷量位居第九,售出620萬部手機。在2016年前三個月,小米每個月的線下銷量都超過了100萬部,但4至6月份,每個月的銷量都未達到90萬部。
這個細節可以看出,上半年小米線下銷售不暢。
第四個細節,小米依然是線上之王。
上半年,小米線上銷量排名第一,售出1700萬部以上手機,除與華為差距不大外,遠遠領先于其他品牌。
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小米上半年的銷售依然以線上為主。
看以上四個細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016年上半年,總銷量上,小米被華為、藍綠大廠等列強拋在了后面,但劣勢并非大到不可想象;在線上,小米依然是王者;但在線下,小米很是萎靡。
也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下半年的小米開始轉變戰略,不再走純粹的性價比之路,開始找吳秀波等明星代言,開始發力線下。這也是無奈之舉。
今年5月份,雷軍宣布親自接管手機研發和供應鏈管理團隊,結果6月份的銷售就有了飛躍。這說明,改變是有效果的。
而小米上述做廣告、進軍線下的戰略轉變,什么時候會見效呢?從2016年前6個月的銷售狀況看,怕是一兩個月甚至三四個月都不會出現效果。要看實質性效果,怎么也得兩個季度。因為,轉變戰略后第,一個季度人們在觀望、適應;下一個季度銷售才會見成效。
而小米,不能是僅僅耍這幾招就結束了吧?藍綠大廠的廣告,那可是多年以來鋪天蓋地啊!想要從藍綠大廠虎口奪食,不會是那么簡單。
假如,小米在2016年剩下的兩個季度挺不過去,那以后說不定就泯然眾人了,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而假如小米在2016年剩下的兩個季度能夠追上去,那未來還就很難說!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