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只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黑天鵝飛入中國,由此引發的肺炎疫情對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首當其沖的是餐飲、旅游、電影等第三產業。
金融業也深受影響,以往銀行網點門庭若市的場面不見了,傳統“面對面服務”在特殊時期也不再是必需品,人們轉而開始采用并努力適應線上服務。
同時,為保障疫情期間的金融需求,銀保監會兩次發文,“鼓勵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范圍內,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要加強線上業務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

可見,疫情也會進一步培養人們在線娛樂、在線購物、遠程辦公等方面習慣,這也讓更多的商業銀行意識到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正如一位全國性大行行長在內部會議上所說,“這次疫情讓人們意識到,數字化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得做的事”。
一、數字化轉型的“是”與“不是”
此次突發的疫情,讓數字化能力強的銀行進一步建立優勢,客群粘性進一步提高。而那些還在為數字化猶豫的銀行,已經明顯處于被動的狀態。
當客戶從線下涌向線上,能夠迅速響應并充分滿足客戶需求、在物理接觸有限的情況下,保持各項業務的持續推進,靠的不僅是金融科技能力,更是“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的敏感。
縱觀此次疫情中脫穎而出的無論是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還是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正確的突破口以及合理的路徑和良好的“基因”。在后疫情時代,“零接觸銀行”的技術變革正呼嘯而來。全在線數字化業務流程是銀行必須的,也值得考慮的選項。隨著線上業務的數據量劇增,利用Smartbi一站式大數據應用分析平臺,可以簡化各個銀行數據使用流程,提高數據使用效率。
二、“黑天鵝”降臨下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困境
戰略定位大而不精,創新推動言而不行
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相比,并不缺少對“金融科技”的熱情追捧,但行動上還遠遠不夠。數據顯示,各類銀行2018年年報均有提到“金融科技”一詞,但大型銀行提及頻率高,不僅將金融科技融入在戰略規劃以及業務構想中,還逐步運用在銀行各項實際的產品與業務中,且科技研發投入大。尤其是招商銀行是在年報中70次提到了“金融科技”,信息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2.78%,并創新了系列數字化產品與服務。而中小銀行大多停留在初步的金融科技規劃或數字化轉型規劃中,且有效涉及的數量不多,科技研發投入占比也很低。
埃森哲訪談結果也表明,中小銀行不僅未對數字化有清晰的概念,而且也未深入把握數字化對銀行的真正創新意義,缺乏差異性、精細化的戰略定位,缺乏強有力的創新推動舉措。目前,部分中小銀行過度效仿大型銀行,追求金融科技戰略的“大而全”,卻未結合自身實際打造“專而精”。此外,大多數中小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不僅“言過于實”,還注重“立竿見影”,忽視了金融科技對銀行轉型的長期作用。
基礎系統老化孤立,難以適應形勢變化
傳統銀行系統架構設計原則是以管理方便為導向,而不是以客戶為中心,同時系統開發人員和業務需求人員對業務、系統、數據了解不全面,做不到科學規劃,導致自動化、標準化程度較低。系統建設往往是在線上模擬線下手工的操作流程,每一款產品,都開發一套系統,設計一套流程,導致系統之間是豎井式的并列關系,系統交互慢,甚至高度相關的業務也難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涉及跨部門的業務審批,往往以線下的紙質跑簽補充,同時流程之間是串聯關系,業務處理效率低。此外,系統設計封閉、固化,后期開發成本較高。因此,銀行傳統IT系統在降低成本、發掘數據價值、提升效率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也難以滿足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要求。
數據治理能力不足,數據分析與挖掘缺乏
大多數情況下數據只是作為會計憑據,還沒有形成用數據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從數據采集、數據管理到數據運用,尚未構成完整的、標準化的體系。具體來看:
1、數據采集上,內部數據嚴重不足,外部引進質量難控;
2、 數據管理上,分散管理仍是主流。中小銀行數據資產管理意識淡薄,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理念,“數據孤島”現象十分普遍,業務部門間的數據共享仍需依靠人工傳遞,數據價值難以體現;
3、數據分析與挖掘缺乏,應用場景狹窄。目前,中小銀行僅能實現簡單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對于數據的智能化分析與挖掘,還處于探索階段。此外,中小銀行利用數據分析結果布局場景應用能力同樣不足,目前大多局限在單一的信貸類業務。
三、數字化轉型的建設方法
數字化轉型工作,涉及到全行公司治理、業務能力、科技能力水平的全方位提升,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
建設銀行的生態場景,打造數據運營生態圈
銀行在多年的經營過程中,沉淀了許多天然的競爭優勢:品牌信任、客戶資源、科技能力、數據沉淀、支付渠道等。因此銀行業可以整合資源,與外部跨行及同行業標桿合作,如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解決開發迭代緩慢、獲客能力弱、運營成本高等轉型難題。
銀行與各方構建全新生態關系,共同目標是為用戶提供極致服務體驗。除了開放傳統金融服務,還可以開放銀行專業的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能力,提供市場預測、數據分析等新型服務,實現跨領域協同共生與融合創新。
其次,利用大數據為抓手,對客戶屬性細分為植入分期、移動支付、余額理財、預約等金融產品及服務,打通線上線下資源,由單一產品銷售向綜合理財服務配套轉變,由抓業務向抓客戶轉變,持續加強特色化金融產品供給,從而整合渠道,建立自身的業務生態系統。金融門檻在降低,使用習慣在增強,產品流程在優化,服務滿意度就會提升,讓每個場景的業務痛點都能有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做支持。
盤活銀行的數據資產,打造數據分析能力
1、拓展數據來源,商業銀行自身積累數據畢竟有限,在滿足客戶信息保護前提下,通過合作獲取數據及數據結果將是未來的常態。近年來,大型商業銀行紛紛與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核心就是實現數據共享;
2、明確業務主題,數據作為銀行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如果對業務沒有價值,那么累計起來的就不是數據資產,而是數據負擔。所以我們在盤活數據資產前,要先明確做事情的優先級是什么,充分了解數據運營場景和數據應用場景后,再映射到分析指標體系中;
3、建立專業化的數據分析師隊伍,通過數據模型和數據分析工具,把海量數據、多維數據、多類型數據聯系在一起,進行清洗、整合和專業的分析,運用一定的數學算法,形成數據洞察力,給出完整的客戶畫像;
4、建立數據治理體系,把數據管理上升到公司治理的層面,對數據的來源、使用進行規范化管理,確保數據質量和數據安全,為數據驅動業務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疫情之下,銀行業愈加認識到數據在數字化轉型和整體運營能力提升的價值,思邁特軟件作為全國領先的一站式大數據分析平臺提供商,助力銀行業突破“十面埋伏”,破解人才、方法論、跨部門協作等多重困局,提升運營效率,向數字化經營全速前進!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