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蜂窩該由誰來捅?
【緣木求魚】
不過,要想指望占便宜形成習慣的能夠自我反省、幡然悔悟,很難,你怎么能指望馬蜂會自己搬家呢?
木木
自家屋檐下吊了個馬蜂窩,絕大多數屋主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找消防隊。對這樣的請求,消防隊不但不會拒絕,反而還要夸獎屋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消防隊如此反應,倒也不奇怪,因為,捅馬蜂窩這種事,實在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專業的裝備以及訓練有素的“捅手”,一般人沒這些條件,貿然動手,風險就很大;另外,雖然馬蜂窩吊在一戶人家的屋檐下,但受到威脅的可不止這一家人,周圍的鄰居也在威脅籠罩之下,因此,解決這個風險點,就順理成章地有了“公共意義”。消防隊當然義不容辭。
當然,在消防隊能力不逮的地方,要想把馬蜂窩搞掉,屋主大約就只能親自上,或者招呼鄰居們一起上。不過,由于這件事的風險實在太大,搞不好有可能死人(也是,你斷了馬蜂的活路,人家還不往死里蜇?),所以,在操作過程中就需要格外小心,起碼,防護措施要做得足夠好才行,另外,在下手捅的時候,也要穩、準、狠,務求一擊即中,絕不給它喘息、反撲的機會。
或許,捅掉馬蜂窩、把馬蜂趕盡殺絕的做法,在有些人看來就過于兇殘了,為了照顧這些人脆弱的小心臟,屋主也大可以選擇與馬蜂窩和平相處的“綏靖之道”。但這種選擇,對屋主以及周圍鄰居的要求實在太高了,不但要小心翼翼地過日子,神經大條而強韌,而且還要耳聰目明,反應迅捷,腿腳靈便,外加身體的免疫系統足夠強大,沒有過敏的臭毛病,一旦趕上喜怒無常的馬蜂心情不爽,翻了臉,大肆攻擊過來,才有逃出去、活下來的可能。
大概,這樣的日子實在非常人所能忍受,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好像鮮有這種人與馬蜂和諧共處的范例,不是人清除了馬蜂窩,自由、舒心地繼續自己的生活,就是馬蜂把人趕跑了,自由、舒心地繼續自己的日子。從這個角度說,人與屋檐下馬蜂窩的關系,還真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死結。
類似的死結,太陽底下多得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估計也一樣。
其實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你借了人家的光、占了便宜,總該也有所回報,大小姑且不論,不能沒有回報,還動不動就理直氣壯地蜇人家一下,蜇完了,拍拍屁股就飛著自己快活去,還不忘甩過來一句“活該”,這當然就不好,這種畸形關系,肯定長久不了,把人家蜇急了,不一竹竿把你捅下來,或者干脆點把火把你燒個灰飛煙滅,簡直就沒有天理。
不過,要想指望占便宜形成習慣的能夠自我反省、幡然悔悟,很難,你怎么能指望馬蜂會自己搬家呢?這是由其本性決定的,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所以,其最終的命運也就有了宿命性的色彩。在這種宿命的籠罩下,無論如何掙扎,也無關大局,甚至掙扎得越厲害,下場倒更凄慘。也是,想靠蜇傷、甚至蜇死幾個人,就把自己高高在上、舒適無比的日子永遠地維持下去,在當今這個時代,恐怕難度實在有點大。
雖然最終的結局是宿命性的,但為了在這個過程中讓人少受傷害,“捅馬蜂窩”的任務,最好還是交給“消防隊”;當然,“消防隊”的行動速度也肯定是越快越好、越主動越好,尤其在明確的報警電話已經打過來的情況下,就更要如此,畢竟,這涉及到公共利益,總有一群馬蜂東一頭、西一頭地飛來飛去,人們的日子就很難舒心地過。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