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想的未來 AI 時代什么樣?未來25年內,各行業、個人生活會有哪些變化?我們該如何準備?”盡管目前 AI 的發展只是開了一道“小窗口”,卻爆發出了罕見的巨大能量, AI 與人類應該以何種方式相處,已經成為科技界與社會學范疇的共同命題。近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總裁李開復在知乎“互聯網洞見者”活動中發問,吸引大家對“AI 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無限暢想。

在知乎, AI 話題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少 AI 領域從業者和關注者持續輸出著觀點和見解,推動知乎成為 AI 話題和討論最活躍的地帶。僅僅看這一個話題,知乎已經是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技術領域最大的分享社區。李開復有關 AI 的問題聽上去很宏觀,但知乎用戶的回答卻非常生動具象。比如身份為汽車工程師的知乎用戶張抗抗,就以自己專業角度做出預測:未來 25 年, AI 時代下的汽車行業將邁向“自動駕駛”、“機車系統”以及“能源互聯”三大階段;其中,“自動駕駛”帶來的改變不僅會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同時也影響城市交通系統的效率,而“機車系統”和“能源互聯”則代表人類對體驗、成本等追求的持續縱深。
除了汽車與 AI 之外, AI 機器帶來的“未來幻想感”更強。作為 LIRMM-CNRS 機器人研所博士,知乎用戶“荷蘭豬”談了自己關于未來“AI + 機器人”的想象。他認為未來的機器人將具備“通過少量初始數據來學習復雜任務的 AI”、“合理利用環境中的工具”、“真正擁有邏輯”以及“系統安全穩定”等特性,在人類社會中充分發揮優勢。

AI 對人類的改變同樣是個社會學命題,有不少知乎用戶從心理學、失業率以及法律等角度做出預測,思考人類如何理清與 AI 之間的關系。知乎用戶“公子海”以故事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律師在“ AI 時代”的遭遇和轉變;“Patchouli Exarch”則大膽提出:“在個人方面,極有可能出現《贍養人類》里的終產者,因為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指獨立的 AI 個體,還一定要包括附加在人腦上的智能。”
在“互聯網洞見者”活動中,關于 AI 的問題格外受關注。幾天前,有著“中國人工智能教父”之稱的楊強教授,就以 AI 為著眼點,針對人工智能與機器智能的區別發問,引來不同視角的“跨界觀點”。楊強與李開復一個側重技術革新、一個關注人類生活,不同視角下的問題和討論,將 AI 發展命題推向新的思想維度。
作為知乎用戶,李開復曾在第一季”互聯網十問“活動中發問,從關注企業級軟件的發展,到預測 AI 的未來,李開復的兩次提問,不只是對時代發展脈絡的一次提煉,也代表了知乎在每個互聯網發展節點中釋放的內容價值。令人期待的是,在此次提問和回答中,又會有哪些觀點將會在未來得到驗證?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